通訊員蒲耀泉華岳山
清晨六點,在水坪鎮洞子溝村熊祖海的豆干加工廠里,豆腐特有的清香和五香鹵料的濃香彌漫交雜著氤氳升騰,夫妻倆正將豆腐成品進行切坯、鹵制、過油、調味、檢驗、包裝、分級裝箱,然后運往縣內的壽康、新合作超市。
“每天可生產豆腐干三四百斤,加上養殖,年綜合收入可達20余萬元,還可帶動鄉鄰共同生產,共同致富。”熊祖海一邊干活,一邊算起了經濟和社會效益賬。
菜市場里覓商機
熊祖海年輕時就有較強的經濟頭腦,由于住在鎮郊,經常把自家種的芹菜、白菜、洋芋等時令蔬菜運往菜市場去賣,每個月的“油鹽錢”倒也不差。
小打小鬧了一陣子,熊祖海做起了蔬菜二級批發,從十堰、安康批發市場把菜運回竹溪,再分批給賣菜的小販,賺取中間的差價。但蔬菜二級批發損耗較大、季節性強,遇上市場滯銷則有賠本的危險。
如果有自己的菜蔬產品,而且不受季節性的影響,那該多好呀!在經歷了市場的波折,總結了得失之后,熊祖海把目光投向了市場上供不應求的豆腐干,豆腐干可炒、可燉、可涼拌,而且保質期較長,不分季節性。他敏銳地意識到豆腐干就是自己應該放手一搏的產品。
小作坊里創大業
打豆腐并不難,這是竹溪千家萬戶主婦都會的傳統手藝,做豆干也不難,冬臘月,農家也有熏豆干的傳統。但對“口味很刁”的竹溪人來說,只有適合地方口味的產品才會有市場。
熊祖海在經過市場調查后,在鹵料上下起了功夫。他根據不同人的口味分別實驗配置了醬香型、濃香型、清淡型的鹵料,這樣生產出的豆腐干就可以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了。
由于有了充分的準備,熊祖海的豆腐干很受歡迎,每天50斤左右的產量很快就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既有豆腐的清香,還有鹵子的濃香,貨真價實!”這是顧客對產品的評價。產品受到了顧客的青睞,就必須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產品來回饋顧客。熊祖海意識到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已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必須擴大生產。
2006年,熊祖海購進了一套豆腐生產機和豆干切割機,日生產能力可達300斤以上。雖然有了機械,但對于關鍵的工序,如豆腐成型前的點漿、鹵制,熊祖海夫婦都堅持手工操作,力求保持原汁原味。
農超對接拓市場
熊祖海受到了超市里“菜市場”的啟示,他感到商機又一次靠近了自己。他的自信源于他對自己產品的信心,自己的豆腐干雖然沒有創立品牌,沒有包裝,但質量絕對是上乘的。
他加工的豆腐干很快通過了壽康、新合作超市的質量檢測關,超市經過簡單的包裝后上架銷售,熟悉的消費者在眾多的豆腐干產品中馬上就認出了熊祖海的產品,“在菜市場,顧客買我的產品也放心,但在超市,他們買我的產品就更放心了。顧客只有認同了,市場才會更大。”這是熊祖海樸素的農超對接觀。
由于熊祖海的產品一直暢銷,且質量過硬。十堰、武漢的一些超市也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每月的訂單越來越多,現在熊祖海每天的豆干產量都在400斤以上。看過電影《鄉村愛情》后,熊祖海就希望自己能像“王小萌”一樣,擁有自己的豆制品加工廠,能有自己的品牌或名牌,將產品打進全國的大型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