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宗菊
夾河鎮是因漢江河和金錢河相匯合從集鎮前流趟而過而得名。我就出生于鄖西縣夾河鎮的一個偏遠山村農戶家庭,姊妹四人中排行老三,上有姐姐、哥哥,下有妹妹。由于村里基礎條件落后,既沒有名優土特產,也沒有名人或富翁從這里走出去,所以這里至今都很貧窮。但這里的鄉風民風卻樸實無華,有山一樣的忠誠,有水一樣的無私。雖然也有幾戶人家蓋起水泥磚墻的房屋,那也都是近幾年通過外出打工帶來的效應。
常言道:家大口渴,兒多母苦。在70年代貧窮落后的農村家庭尤為突出,我們家也不例外。記憶中,我和哥哥讀初中時,家里因沒有錢交學費,開學報名時父親總是找到老師承諾先報名讓我們去讀書,待到學期結束時再想辦法湊足學費。在農村有臘月殺年豬的習俗,農民將養了一年的肥豬宰后腌制成臘肉作為一年中的肉品來源。記得最清楚的一次,是那一年臨近春節(也就是我們家殺年豬)時,初中學校的會計一次就把家里殺的年豬肉一半都挑走了(抵消我和哥哥一學期的學費),一年到頭才殺一頭豬,平時是沒有錢買肉來調劑生活的。
兒時,父母只能靠多耕種土地收獲糧食作為家庭的收入來源;靠養幾只母雞下蛋來換取平時的鹽錢。記憶中父母總是在早晨東方剛露白時就去地里干農活,晚上總是帶著星辰和月亮才回家。如此勞作,也只能勉強維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經濟依然很拮據。
聽父親講,他小時因家里窮,上學發蒙的時間晚致后來一次跳出農門的機會擦身而過。當時上級組織已準備讓父親去學校教書,在審核時因年齡超,最終還是沒有跳出農門。因此,父親一生為農,為人忠厚、樸實,深受遠親近鄰的好評。村里的紅白喜事一般都請父親為支客先生,父親也都是從事前忙到事畢。
如今,我們姊妹四人都已成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父母卻故去了。但那勤勞、樸實的家風卻被遺傳下來,我們都養成了依靠雙手來創造財富的習慣,都保持著山里人那種特有的純樸與善良。(作者單位:竹溪縣農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