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霖
我家樓下住著一位不幸的鄰居。
幾年前的一次車禍,嚴重損害了他的大腦,導致其思維、行動能力至今不能正常。因而整個人看起來有些癡呆,一開口總帶著哭腔,讓人頗不自在。天氣好的時候,他會搬個凳子在樓道口曬曬太陽,但往來的人一般很少和他搭話。不過近來,我那一歲出頭的兒子湘湘只要遇上他,總會老遠笑嘻嘻地和他打招呼,有時還要飛進他的懷里,挑起一陣難得的歡笑。這不禁讓人覺得奇怪。
回到家,我和母親提起這事。母親帶著一絲惋惜地淺笑道,曾經是多么能干的一個人,被個車禍弄成這樣,真是怪可憐的。每回下樓,他總會笑意吟吟地對著湘湘,沒想到你兒子還挺大膽,不僅一點不害怕,還主動和人家握起了手。想來,一個遭難不愈的病人,肯定痛苦而寂寞。于是,只要我們相互碰到,便會帶著湘湘逗逗他,讓他開心開心。這一來二去,湘湘自然和他成了要好的老熟人了。
聽完母親的話,我的內心涌起一陣感動。母親不識一個大字,然而卻在悄無聲息當中,把施仁行善的種子植進小孫子的心里。其實,對母親而言,“仁善”從來不是一個概念,也從來不需要誰去提醒。從我記事開始,母親的這種愛人以仁的善行,也早已透過我的眼睛,融入了我的內心。
我的童年,在秦楚邊關的岳王廟村度過。那時,家里很窮。最窘迫的時候,屋里來了客人,多炒個把菜,母親就得偷偷跑到鄰家去借鹽。然而,即便這樣,也不能阻擋母親心中的那份善念。只要有討飯的人來到屋前,母親總不會讓人失望。碰到吃飯時,既使自己少吃,也要給人盛上一碗;碰到缺糧時,就是送幾個洋芋,也不讓人空手走出家門。
進城之后,母親仁善不移。就在幾年前,地母廟隧道下,時常會進駐一些因殘疾、因智障、因年老力衰而孤苦無依的人們。每當看到這些苦難的人,母親心里很不好過,總會想法去幫幫他們,有時是一碗熱騰騰的飯菜,有時是幾個蒸好的饅頭。
除了熱心幫助外邊的人,母親的仁善還時時惠及著親人、朋友。最近的例子是對三姑:三姑父年輕時外出打工,壓折了一條腿,無法養活全家;三姑身體羸弱又缺少文化,萬般無奈到上海打工,拿著最低生活保障線的工資,供兩個孩子讀高中。大表弟去年高三畢業,考上武漢的一所大學,但憑三姑一人根本無法承擔。更不幸的是,三姑父同時檢查出腿內鋼釘折斷、骨頭生長情況很差,需要一筆很大的治療費用。三姑萬分絕望,與姑父爭吵之間,一躍跳進了黃浦江,所幸救助及時,才撿回一條命。母親得知后淚水漣漣,一面打電話規勸三姑,一面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困難。最后,母親和父親一道與叔嬸商量,兩家共擔表弟大學四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幫助三姑一家走出危難。身為舅母,能以外甥的前途為重,不惜花費本也不多的養老金,這種難能可貴的精神,放在哪兒都讓人倍感溫馨。
多年以來,母親的仁善情懷,在歲月的洗禮中,明凈而澄澈,溫潤而綿長。不知不覺之中,已然成為我為人處事的原則。相信,不遠的未來,也定將在我兒子的身上,開出絢爛的仁善之花……
(作者單位:竹溪縣教育實踐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