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婷
記得還只有幾歲的時候,父母就開始教我學《三字經》,再后來,父親又讓我背誦《朱子家訓》,我在懵懂的狀態下囫圇吞棗地背了下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懂得,以前那些我不明白或是不完全明白的東西,正在影響著自己。父母的啟蒙教育正是從這家規、家訓的無言教育中開始形成,通過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言傳身教,幫助我們規范著自己一言一行的。
夫妻之道:相濡以沫,相敬如賓。2012年那年,父親被查出了淋巴瘤,這無疑對我們這個家庭是個巨大的打擊,家里唯一的一個男人倒下了。我又身在竹溪工作,家里一攤子事全部落在了母親的身上。在這之前,我眼里的母親就是一個什么都不操心、也沒什么操心能力的人。“媽媽,你到底可不可以?你行不行?你會不會?”這幾乎是每天我給她打電話了解父親病情時必說的話。那時的我異常焦慮,也非常擔心。父親的脾氣日益見長,化療放療使得吃飯一點胃口都沒有,每天的多項檢查需要有人排隊和陪伴,定時定量的藥也要有人提醒,每天晚上要醒來五六次……種種困難居然沒有把母親擊倒,在住院一年的時間里,父親被看護的很好,這一切讓我對母親又有了新的認識,讓我開始從內心真正佩服母親。當我問母親的委屈時,她卻笑著說:“我和你爸爸這么多年了,靠的只有八個字,相濡以沫,相敬如賓。所以,夫妻之間沒什么委屈的,我們只是攜手一起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罷了。”
朋友之道:以誠相待,以德會友。記得我和“閨蜜”的一段故事,我和她在大學期間只是一般的朋友,可是在工作后卻關系越來越密切,感情也越來越好。大學畢業那年,我受父親的一句“從小都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從沒靠自己真正做過一件事”的影響,不接受任何來自長輩的安排,完全靠自己去找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眼看同學們陸續找到了工作,心高氣傲的我每天都在重復投簡歷,面試,再投簡歷,再面試……發現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歡和適合的工作實在是太難了,委屈和難受讓我在那段時間心情低落。就在這段時間,我的“閨蜜”每天給我打電話,講一些有趣的段子鼓勵我,有空就約我出去散心,有時還請假陪我去面試……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找到了一份專業對口的工作,激動地抱著她哭了起來說:“感謝你,那么長時間,在學校也只是普通朋友,為什么這么為我折騰?”她笑笑說,“因為你現在的狀況就是曾經我的狀態,我幫你就是幫自己。”這就是朋友,只言片語卻將濃濃的情誼融化了人生中的冰雪。
長幼之節:尊老愛幼,禮讓為先。記得從小開始,父母帶我坐公交車遇上年長的老人時,總是提出讓我讓出位子,時常教育我要關心老人、愛護老人,潛移默化的教育到后來也就慢慢形成了習慣。
常言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良好的家風為下一代在為人處事中奠定了好的基礎,從小事做起,從幼時培養,一點一滴的積累最終會養育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人,這也是營造社會良好風氣的重要支撐,我們為好家風“點個贊”!(作者單位:竹溪縣城關鎮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