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福星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其實,這本“經”念好了,就是一筆財富。我家就有這樣一本“經”,是我一生的財富,讓我今生難忘。
半碗剩飯,傳遞著親情,讓我懂得了尊老愛幼與禮讓。小時候,家里很窮,人口又多,大人除了要參加勞動外,還要為一日三餐發愁,可是我家每頓飯不論多少,都會剩下半碗——后來才知道不是因為吃不完而剩下的。每當吃到最后時,母親總會拿著鍋鏟對奶奶說,再添點吧;奶奶也總會說,孩子們正在長身體,讓他們多吃點吧;而在大人們的言談中,我和弟弟總會草草吃完碗里的飯,跑到屋外去玩,遠遠地喊一聲,我們吃飽了;父母長長地嘆口氣。于是,半碗飯剩下了。母親似乎看出來其中的貓膩,在做飯時,總會狠心地多下把糧,或者加半瓢水。不過,吃飯時,飯還是會剩下半碗。時間長了,竟養成了習慣,不但是吃飯,在其他的事情上,也會如此。現在想想,那時的日子,苦里透著甜。如今,條件好些了,但這種傳統沒丟。孩子的零食,無論多少,無論他有多喜歡,都會留一份給爺爺奶奶;吃的時候,總會纏在我們身邊,嚷著“爸爸媽媽,你們也嘗嘗”。看著孩子不依不撓的眼神,我的眼前又浮現出我小時候每頓剩下的那半碗飯。我想,尊老愛幼與禮讓,在我及孩子這一代,還會繼續傳承。
百里山路,見證著父愛,讓我懂得了艱苦樸素與珍惜。記得上師范那幾年,每次上學都要到縣城搭車,從家到縣城約100里山路,車費每人10元。印象最深的是每年春季開學。幾乎每年都是正月十五,父親背起母親早已為我打點好的行李包,頭也不回的大踏步趕上公路等車,扔下母親跟我嘮叨。夜晚,蝸居在縣城旅社的一個小房間,聽著夜空爆竹聲聲,看著窗外萬家燈火,父親默不作聲,把身上的錢全掏出放在被褥上,把一張張零鈔抹得平平整整。停了一下,父親從中拿出一張較陳舊的一元零鈔,將其他的疊好塞到我手上,悶悶地說,收好,別丟了??吹礁赣H另一只手中的一元錢,我不解的問,您怎么沒留回家的路費呢?父親略停了一下,說,一塊錢,能買兩個餅子,夠吃了;至于那一百里的山路,熬一熬,大半天就走到家了;十塊錢車費,你能吃上三天呢。父親微微一笑,我心一酸。很難想象,那一塊錢父親是不是買了兩個餅子;也很難想象,百里山路上的匆匆行人模樣;只是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意識深深的印在我心中,并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寒門學子,承載著希望,讓我懂得了不屈不撓與勤奮。我上師范那年,38歲的父親也被縣師范錄取了,第二年弟弟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高中。不到兩年,家里出了三名“大學生”,在小山村一時傳為佳話??山舆B的“喜事”讓家里“喜憂參半”。憂什么呢?普通的農村家庭如何撐起這片晴空?咬咬牙,母親依然的說,都去吧。東接西湊,終于送走了三個“學生”,母親毅然加入了村上打石場隊伍,和普通男勞力一樣,切石、挑方,為家里的三個學生攢學費、生活費。母親說,你們就是我的希望。就這樣,一連幾年,大人小孩沒添過一件新衣,三個學生也沒一個輟學。日子總算熬過來了。我參加了工作,依然記住了那份貧困與堅持,記住了母親的從容與淡定,記住了逆境中的不屈不撓,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也愛上了學習。就這樣中師畢業的我,硬是憑著不屈不饒的勁兒,自學了專科、本科的全部課程,終于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大學生”。如今,孩子除了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愛看動畫片外,也迷上了看書,學習也很自覺,成績還不錯。
家里的這本“經書”還很厚,閑暇時間我總愛翻翻,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讓我受益匪淺。(作者單位:城關鎮中心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