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新
我出生在湖北省漢川市一個農民家庭。母親生了我們七個子女,我在家中排行老三,現居住在竹溪。母親與其她農村婦女一樣,是一個樸素、勤勞、善良、節儉的人。母親靠她的“愛節儉、閑不住、會打算”,把我們七個子女都撫養成人。母親這些“老毛病”一直教育、影響著我,使我受用至今。
母親今年已經69歲高齡了。她與父親如今在老家耕種十幾畝土地。雖然我們兄弟姊妹七個,但現在都分布在天南地北,不在父母親的身邊,照顧不到兩老,每每想起這些,我們都深深地感到自責、內疚,沒有盡到當后人的義務與責任。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母親就經常把一句“只有成了家,才知道鍋是鐵做好。”掛在嘴邊,教導我們節約。由于我們兄妹多,逢年過節,我們都很難有一件新衣服穿。我至今記得,妹妹們總是穿姐姐們不能穿的衣服。老大的衣服不能穿了,就給老二穿,老三接著穿,一直到破得不能再穿為止。母親說,“這樣可以節約一點錢,貼補家用。”她說的這些話,從小就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我們七個長大成人,全靠母親與父親辛勤勞動,勤儉持家。母親“愛節儉”品質讓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時刻都要求自己,從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做起。母親心思細膩,我們做兒女沒有想到的,她卻總是提前給我們打“預防針”。教導我們要節約一粒米、一滴水。母親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每年我們都想買點東西郵寄回家,可是在電話那頭她與父親總是推三阻四,嘮叨了好一陣子。說“你們在外掙錢不容易,還是把錢留給你們的孩子上學讀書用,我們現在還能動,自己掙錢了買。”最終我們還是沒有拗過“倔脾氣”的父母親,沒有買成。
去年母親到了我們家里來玩,她一刻也閑不住,不是給我們幫廚,就是給我們打掃家中的衛生,擦洗家俱,搞得我們怪不好意思的。在母親的影響下,我與妻子都格外的勤快起來,都爭著做家務。
母親不但很勤勞,而且還很有眼光“會打算”。我記得,在我們快長到16歲的時候,母親就讓我們各自去學一門自己喜歡的手藝。大姐學了縫紉,二姐學了廚師,妹妹們學了理發、廚藝。母親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學會一門手藝,將來好跳出“農門”,不要同她一樣,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一年,收入卻很少。
母親只是一個平凡的農村婦女,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了。現在我們也為人父、人母,深刻體味到了母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只有成了家,才知道鍋是鐵做好。”如今,年邁的母親雖然與我們七兄妹各處一方。但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便想到了慈善的母親,心中總是對母親充滿了一種崇高的敬愛與想念。母親持家“寶典”,總是讓我時時受到鞭策,伴我成長。(工作單位:竹溪縣林業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