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紹紅
70年代中期,我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里,姊妹五個,我排行老五。我的父母都勤勞、善良,但對我們姊妹要求非常嚴格。我家的諸多家規形成了我們家獨有的家風,當時在我們村也是很有“名氣”的。如今,父親離開我們已經整整12年,母親也快80歲了,但我家的家規一直駐在我的記憶深處鞭策著我。
家規一:勤儉節約,不許浪費。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全家人在一起吃飯時,總是整整齊齊的坐在飯桌前,除了盛飯不準中途離開,更不準吃飯說笑、剩飯和撒飯粒。對于小孩子來說,做起來非常難,我們三個小的經常會吃飯時說話,父親就會罰我們面壁。他經常教育我們說,農民種地辛苦,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浪費糧食才對。當我們在碗里剩飯或把飯粒撒在桌子上時,父親就會檢查看誰的碗里和桌前最干凈,一看到他要檢查,我們就都想掙表揚,就一股腦兒把碗里的飯吃得一粒不剩,把撒的飯都拾起來吃掉。時間長了,我們也就養成了吃飯不亂跑、不亂說話、不剩飯、不撒飯的習慣。
家規二:連坐。小時候,印象很深的一個家規是,我們姊妹中只要其中一人犯了錯誤,父親就會把其他幾人叫到一起進行集體教育,那場面還真的有些“壯觀”。記得經常讓我們連坐的時候,都是因為我的小哥(很調皮)和我大姐之間因為瑣事起沖突,或者因為小哥在外面惹事了別人“告狀”后,父親就會把我們姊妹幾個(大哥除外,當時已經參加工作了)叫到堂屋站成一排,首先就會叫“當事人”說明自己錯在哪里,以后怎么做?然后我們沒惹事的還要“表態”才會放下。當時,我們“狠”透了小哥,經常私下求他不要闖禍。
家規三:不準隨便給別人取綽號。這個家規的起源還是源于我那調皮的小哥。我大哥大姐成家后,經常就是我們小的三個在家,我小哥就成了“老大”,我和小姐姐成天被他使喚做這做那是常有的事。不知是什么時候起,他根本就不叫我們妹妹或者名字,就稱我小姐姐叫“大貓”,叫我“小貓”(取這樣的綽號是完全沒什么依據的)。他這一稱呼在家里還不要緊,可我們一出去,院子里的孩子也不稱呼我們的名字了,也跟著叫“大貓”、“小貓”,還經常一見到我們就扮鬼臉還“喵嗚喵嗚”的亂叫,搞得我們抬不起頭,覺得受了很大委屈。沒過多久,父親知道了這件事,把我小哥狠狠得打了一通,批評他太不懂事,不像當哥哥的樣子,說他連自己的妹妹都不知道尊重又怎么會尊重別人。從那以后,我小哥再也不給別人亂取綽號,也不叫我們“大貓”、“小貓”了。
家規四:做事要認真,做人要誠實。我的父母勤勞,家里的土地比一般家庭都多。那時,父母除了要我們好好上學,認真做作業外,我們姊妹放學后還要承擔部分農務和家務事,我和小姐姐的主要任務是從河里抬水回家用、打豬草、做衛生等。母親會經常耐心地教我們如何去認真做好這些事,她經常對我們做的事情予以評判,做好的表揚鼓勵,做的不夠好便及時指正。記得有一個星期天,吃中午飯后,我就背著背簍和幾個小伙伴一起去打豬草,剛來到我們經常打豬草的地方,一個小伙伴提議說時間還早,太陽又烈,不如先玩一下“抓石子”比賽的游戲(小時候小孩子都會玩這個游戲)。于是,我們鉆進小樹林的陰涼地迅速掃平了一塊地開始“抓石子”比賽。半個小時過去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我們完全沉浸在比賽的緊張氣氛中,誰也不想自己的分數落后,所以一盤一盤的比拼不愿放下,當我們分出勝負時,太陽已經下山了。當時,我們一個個驚慌失措,開始搶著打豬草。因為人多草少時間又晚了,我們打了半簍天就黑了。由于怕回家挨批,我就在背簍的中間用樹枝搭了個架,然后把豬草鋪在上面,這樣看起來就是一滿背簍豬草。當我心驚膽戰的回到家,母親來剁豬草時發現了這一伎倆后,就把我叫到她面前說:“孩子,平時我們當大人的是怎么教你做事做人的,你們小孩子玩性大也就算了,可你不能欺騙人呀,將來長大了誰喜歡這樣不誠實的人。”聽了媽媽的話,我后悔極了。記得那天晚上我家的幾頭豬也就遭殃了——沒吃飽。從那以后,我每次做事總是做好了才抽時間玩,這種習慣一直到現在。
家規五:禮貌待人。我的父母好客,家里的客人自然也很多,除了有事請客外,遇飯吃飯的客人也是常有的事。每當家里來客時,父母就會要求我們起身向客人問好,吃飯時要向客人敬酒、給客人盛飯;在路上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或問好。因為父母的熏陶,我們在外人的眼里都成了懂事、有禮貌的孩子。(作者單位:竹溪縣社保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