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想先分享幾張利用灰鏡拍攝的海景作品,用實例講解一下:
O'SULLIVANS BEACH
EXIF:
使用 0.6 RGND Hi-tech Filter
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I + EF 16-35mm L
快門:0.5s
光圈:f/16
焦距:16mm
ISO:100

PORT WILLUNGA SUNRISE
EXIF:
使用 0.6 RGND Hi-tech Filter
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I + EF 16-35mm L
快門:1s
光圈:f/22
焦距:16mm
ISO:50

MARINO ROCKS WITH FISHMAN
EXIF:
LCW 82mm ND500 灰鏡
Hi-tech 0.9 Hard GND 漸變鏡
器材:Canon EOS 5D Mark III + EF 16-35mm L
GND 漸變鏡的分類
1. GND 漸變鏡主要分為硬邊、軟邊2種,硬邊主要用于海景,軟邊試用于山景。
2. 按照檔位常見的有0.3、0.6、0.9 和1.2 等等。常見品牌有 Lee,Hi-tech,Format,Tiffen,Singh-Ray,Cokin,Schneider 等等。
3. 按照材質劃分,有樹脂和玻璃兩種,某些品牌的濾鏡還有各種顔色。

濾鏡內外效果對比
GND 漸變鏡的選擇
如果不是專注于拍攝海景,可以考慮先使用軟邊,比較容易控制,特別是有柱子、樹木或者山體的時候,軟邊就會更自然平滑。下圖為軟邊、硬邊漸變鏡的區別示意圖:

從軟邊到硬邊示意圖(左到右)
常見的硬邊漸變鏡0.3、0.6、0.9的示意圖如下:

0.3、0.6、0.9 分別代表 灰度和透明處的檔位為1檔、2檔和3檔,同理 1.2為4檔, 3.0 為10檔,漸變鏡最大是1.5 很少見,3.0 都是減光鏡才有的數值。
1檔 指的是 1倍 或者1/2曝光量,比如這個曝光組合 125s , F/16 , ISO 100 就和 250s , F/16 , ISO 100 相差1檔,和 125s , F/8 , ISO 100 相差2檔。
一般相對廉價的濾鏡 如 Cokin ,Hi-tech ,Lee主要都是樹脂的,樹脂的好處是輕薄,價廉,缺點的是容易磨花,疊加容易偏色。像Formatt 和 Tiffen 主要都是玻璃濾鏡,好處是耐磨,不偏色,缺點是厚,價格高昂。
而RGND 反向漸變鏡,基本雷同于GND,區別在于GND是越往上越黑,RGND是靠近中部最黑。
為什么一定要使用漸變鏡?
使用漸變鏡是為了解決光比問題,光比我理解就是一個場景最亮的和最暗的地方的檔數。
數碼相機由于先天不足,寬容度較低,這裡不作具體討論寬容度問題,對于一些大光比場合 往往容易亮部死白,暗部死黑的情況發生,很多朋友包括我,一開始都會說啊,我們可以玩點測光,區域測光,點測聯動等等測光方式,當你理解了之后,你就知道不管你怎么測光,怎么曝光,沒有濾鏡的幫助是解決不了光比的問題(黑卡也是一種變相的漸變鏡,只是更難控制)。
舉個簡單的例子,下圖三張照片:

最亮的是太陽,我估計 F/16 1/500~1/1000,最暗底部沙灘 我估計 1/30~1/60 F/16,起碼3檔光比以上。即使我們用所謂的點測光,其實相機內的點測光遠遠沒有到1度測光的水平,相機越貴,點測光會越精準。
我們按照對太陽的測光,相信可以得到一個曝光正確的太陽,其他的沙灘估計就黑的沒有細節了,反之,我們用沙灘的曝光,太陽就會像圖一一樣完全過曝,沒有細節了。圖二使用了GND 1.2,很明顯,天空和沙灘的光比得到明顯的改善,但是太陽還是過曝,所以圖三顯示了使用RGND 0.6 的效果,整幅圖片得到顯著改善。
GND 漸變鏡的替代方法:
包圍曝光+后期HDR
是的,這個的確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但是有局限性,特別在夜景和海景的時候,風大樹葉吹動的時候,包圍曝光必須在短時間內得到三張或者五張照片來處理,但是當日出日落,慢門的時候,快門已經低于1秒,包圍曝光產生的位移差,或者風大的時候目標物體的移動等等就無能為力了。

南澳大利亞風情畫 第二輯 作者:詹姆斯攝影
搖黑卡技術
搖黑卡方便,幾乎沒成本,水平到位可以適合各種光比,缺點是只適合于非常慢的快門 建議5s以上再開始搖,1s以內幾乎就是完全憑借運氣了,每天的日出日落只有30分鐘的黃金時間,所以大多數攝影師都是黑卡作為一個替代備用的靈活工具,比如需要水平面光比解決的前提下,解決左右光比問題的時候來使用。

南澳大利亞風情畫V7 之 國家公園巡禮 作者:詹姆斯攝影
關于支架和暗角
我的觀點,漸變鏡必須方片,因為你很難控制光比分界線再畫面的當中,方片可以上下左右移動控制分界線,并且可以疊加適合大口徑的廣角鏡頭。
方片就離不開支架,好的支架用的真的很方便。

Lee的支架示例圖
支架首先要考慮鏡頭尺寸和濾鏡大小,常見的濾鏡尺寸:
85mm,100mm x 125mm, 100mm x 125mm , 100mm x 150mm , 150mm x 165mm,165mm x 200mm。
濾鏡的尺寸越大價格越貴,我的建議 85mm 可以直接放棄,基本不適合現代廣角鏡頭了。
對應常見的風光攝影使用的鏡頭,可以做如何搭配,我對佳能比較熟悉,尼康其實雷同,主要是口徑。
1. EF 17-40mm F/4 L 入門廣角鏡頭, 77mm口徑,是搭配濾鏡成本最低的一個鏡頭,其實很好用,很實惠,選擇面極廣,國產的史泰龍,鉑銳或者Lee的支架都可以使用,疊加暗角問題也不大。

EF 17-40mm F/4 L
2. EF 16-35mm F/2.8 L,最多佳能風光攝影師的選擇,82mm 口徑,還是可以方便搭配濾鏡的一個鏡頭,這個也是我使用的鏡頭,我搭配的濾鏡支架是史泰龍,雖然不是很滿意,但是還湊合,建議有錢還是買Lee的支架,不要考慮hi-tech的支架,那個真心不好用。濾鏡可以選擇100mm x 100mm 的減光鏡 和 100mm x 125mm , 100mm x 150mm 的漸變鏡。

EF 16-35mm F/2.8 L
3. EF 14mm F/2.8 L,等同于Nikon的14-24mm F/2.8 ,佳能風光師的極限鏡頭,但是濾鏡成本極高的一個鏡頭,目前史泰龍的150系列,LEE的SW150系列,Lucroit 165mm ,濾鏡必須使用 150mm x 165mm 的濾鏡,幾大廠商都還有這個尺寸,就是價格已經很貴了。

EF 14mm F/2.8 L
4. TS-E 17mm F/4.0 L ,移軸鏡頭,這個鏡頭雖然17mm,但是像場比14L還要大,因為移軸,而且畫質比14L 還要好,這個鏡頭如果不是濾鏡這么難搞,我一定就買下來了,我用了朋友的這個鏡頭2個多月,愛恨交加。不過 目前已經有濾鏡解決方案了,唯一的解決方案:Hitech Lucroit 165mm 解決方案,目前只有Hitech 生產 165*200的GND。Lucroit一個支架在200歐元左右。
不管何種支架和組合,暗角都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買更大的支架 ,更大的濾鏡是解決方法,但是投入也是大了很多,還好現在我們可以加后期修復暗角,或者適當裁剪。

TS-E 17mm F/4.0 L
如何確定光比?
GND 漸變鏡的最核心問題,我應該用那一檔漸變灰鏡:0.3、0.6、0.9、1.2 ,濾鏡疊加 可以有N多組合出來。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如何確定光比?
我們可以用測光表,或者機內點測,中央平均測光,測光表太麻煩,我一般是上濾鏡之前,先點測最亮處附近的地方,如果有太陽 我不會直接測太陽,我測太陽邊緣,太陽一定是過曝的,然后點測 最暗處 ,最后會參考一個全部平均測光的值為參考。
簡單計算距離如下:
ISO 100 F/16
最亮處 1/60S ,最暗處 1/8S ,平均測光1/10S
理論上 應該是3檔 ,應該使用0.9 的GND,但是我一般會選擇0.6的2檔的來拍攝日落,因為光線是慢慢變暗,日出的時候我就會選擇0.9的3檔來拍,因為光線慢慢變亮,這個具體要看 整個畫面的明暗比例,相對來說向右曝光,過曝一點會更好點,這個只是我的習慣而已。一定時間內光比不會變化太大,不需要頻繁更換濾鏡。

南澳大利亞風情畫 V3 作者:詹姆斯攝影
拍攝必須M檔,這個就不要説什么光圈優先,曝光補償了,日出日落時候每拍幾分鐘 可以調整一下快門,1/2檔位調整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