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十四五”以來,湖北牢記囑托,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實施美麗湖北戰略,交出了生態與經濟共贏的答卷。今天的《“十四五”的湖北答卷》系列報道,我們解碼荊楚大地的生態變革。
記者 楊旭琿:這里是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就在我腳下這片望不到邊際的鮮嫩草坪,正是上個月剛剛給麋鹿種下的過冬“加餐食堂”,足足有一千多畝。今年,這里又誕生了595只麋鹿寶寶,種群數量已經壯大到了2900多只。往天上看,首批越冬的候鳥也剛剛抵達。連續三年,百萬“候鳥旅行團”如期來到湖北。“十四五”以來,湖北實施大氣污染項目18500多個,190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95.8%。用生態守護,成就萬物共榮。
記者 裴蕾:從荊州石首順長江而下,我們現在到了黃石西塞山區中窯江灘公園。湖北是長江徑流干線最長的省份,其間將經歷一道道小而關鍵的生態關口。我手邊就是一個長江入河排污口,現場我們可以看到一塊綠色的標識牌,上面的二維碼就是這個排污口的“電子身份證”,掃碼就可以看到監督電話、責任主體,所有信息一目了然。五年前,這樣的智慧化監測手段還是稀罕物,如今,武漢、黃石、宜昌、恩施等地,這樣的智慧化監測網絡已經越織越密。長江大保護,不僅停留在這一個個排水口的蝶變,還有黃石這座工業老城的產業轉型升級。以大冶特鋼、華新水泥等為代表的骨干企業集群,書寫著傳統產業的“華麗轉身”;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快速發展,躋身全國第三大PCB產業集聚區。“十四五”期間,湖北蹚出了一條“更綠”“更新”的轉型之路,打造城市礦產、綠色建造等10條循環經濟產業鏈,推動著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邁進。
記者 王丹:在這一江清水變得愈發清澈的同時,一個更加深遠的課題也隨之浮現:如何讓這抹生態底色,轉化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接下來,我們去一個讓生態變現的地方。眼前這個在今年上線不久的湖北省產品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能為磷化工、電池、光纖等21類重點產品派發“碳排放身份證”。比如,武漢日新科技生產的光伏組件,企業填報完數據,就能一鍵生成產品的“碳足跡”報告。這些綠色發展領域的創舉,正是湖北走出的一條將生態顏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堅實路徑。截至8月底,湖北碳市場累計成交量占全國試點市場的40%以上,穩居全國首位。從守護一條有形的江,到核算一筆無形的賬,湖北的綠色發展正在完成一次深刻的范式變革。它意味著守護長江不再僅僅是投入和責任,而是可以度量和交易的發展資本。(裴蕾 楊旭琿 王丹 胡禹 彭瀚 陳芳芳 劉莉婭)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