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派科技襄陽工廠總裝車間,納米01整車下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趙怡然 攝)
“剛完成了突尼斯和斯里蘭卡的訂單,又接到了摩洛哥和埃及的訂單。”11月19日上午,東風奕派汽車科技公司襄陽工廠一片繁忙景象。截至目前,東風納米01新能源汽車已出口50余個國家和地區,海外銷量突破2.4萬輛。
湖北,正以每3分鐘下線一輛新能源整車的速度重塑中國汽車產業版圖。這片“九省通衢”的熱土,不僅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最密集的區域之一,更闊步邁向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高地。
智能網聯,是汽車產業決勝下半場的關鍵。作為汽車大省,隨著嵐圖、納米等多款新能源車型暢銷海內外,荊楚大地正加大產業鏈布局和科技創新力度,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高地。
搭載“湖北芯” 汽車大腦更聰明
一枚拇指大小的黑色芯片DF30,正悄然改寫著中國車規級高性能MCU芯片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
這是國內車企都記憶猶新的一段往事:2020年初,受疫情、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中國車企遭遇汽車芯片供應鏈危機,整車產銷都受到直接沖擊……
“中國汽車既要有中國‘心’,更要有中國‘芯’!”作為汽車央企,東風公司下決心要破解“卡脖子”難題。
芯片,并非東風公司擅長的領域。但湖北卻擁有產學研、光電子信息產業鏈等優勢。于是,東風公司找到了電子信息產業的龍頭企業——中國信科,提出“共建產業技術聯合體”的想法。
2022年,由東風公司牽頭,聯合武漢飛思靈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等8家企事業單位,共同成立湖北省車規級芯片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以下簡稱“創新聯合體”)。東風公司與中國信科共同出資10億元,成立了一家新的公司——武漢二進制半導體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二進制半導體”),作為抓手。
歷時3年,二進制半導體等多家企事業單位聯合攻堅,一條完全自主可控的國產高性能車規級芯片產業鏈在武漢生根發芽——“設計在光谷、智造在車谷”的閉環生態初步成形。眼下,DF30車規級芯片已搭載整車完成冬季測試,計劃于2026年實現量產。
“十四五”期間,東風公司制定了在汽車中央網關、智慧座艙、自動駕駛、動力控制等領域的國產化芯片開發應用戰略,實現對動力總成、底盤、車身、新能源控制的全覆蓋。未來,車規級芯片不僅會搭載到東風公司整車上,還將在國內其他品牌推廣應用。
讓車更聰明,不僅需要智慧的“大腦”,還要具備靈敏的觸覺,甚至精通各國“語言”,滿足全球市場的多樣化需求。
針對各國市場需求差異,東風納米01正進行適應性改進:在歐洲市場升級充電接口、多語言智能座艙等,滿足歐洲用戶對空間效率與駕駛體驗的平衡需求;為挪威市場定制電池保溫系統,確保零下20℃環境下續航穩定;針對捷克市場,引入方向盤加熱與熱泵空調等冬季選裝包,銷量穩居細分市場前列;針對以色列市場,開發出強化隔熱天幕與希伯來語智能語音系統。
智能制造 讓造車更靈敏更柔性
“過去我們造啥車,客戶買啥車;現在,客戶要啥車,我們造什么車。”11月19日,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襄陽工廠一總裝車間主任蔡亮介紹,在智能制造與柔性產線雙重加持下,一總裝車間能生產600余款配置各異的車型,滿足客戶高度定制化需求。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該車間看到,一臺臺AGV智能搬運機器人,沿著生產線緩緩前行,大到電動機、天窗玻璃,小到門框密封條、螺栓,各類零部件井然有序地被送往各個相應工位。另一邊,機器人精準地抓取輪胎,將其穩穩地放置在預定位置,通過其靈活的機械手臂固定螺栓,整個過程流暢且高效。
據了解,車間內有280余臺重載AGV,沖壓、焊接、涂裝工程自動化率最高達90%,總裝全線AGV自動化、關鍵崗位自動化,卡車多胎多品種裝配國內領先。通過智能系統精密調度,該工廠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每2.8分鐘下線1臺駕駛室,每3分鐘產出1臺龍擎發動機和變速箱,每1.5分鐘有1輛東風商用車駛下生產線……這是東風汽車發源地、中國商用車之都——十堰跳動的汽車產業“脈搏”。
以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為突破口,十堰正加速構建純電、氫燃料、混動多元產品矩陣,全力推動汽車產業轉型升級。
走進位于十堰的東風龍擎動力有限公司發動機裝試車間,只見智能機械臂精準完成缸體裝配,AGV機器人穿梭轉運物料,智能化生產場景撲面而來。
目前,東風龍擎動力鏈已搭載東風天龍、東風天錦等多平臺車型,覆蓋物流、冷鏈、工程等多元運營場景,細分市場滲透率穩步提升。據悉,為兌現“不讓市場等待龍擎”的承諾,企業優化供應鏈管理,引入數字化生產管理系統,實時監控設備運行,保障每臺發動機準時、高品質交付。
車聯網加速 更多車駛上智慧的路
11月14日,在武漢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合實驗室的自動化測試實驗室內,智能座艙軟件開發工程師胡旭凝神靜聽。他正對著一輛猛士汽車的座艙發出清晰指令,目光緊盯著屏幕——那里,毫秒級跳動的數據,精確捕捉著“太極大語言模型”理解與回應人類話語的每一絲脈絡。今年底,實驗室將淬煉出模塊化的端到端自動駕駛技術,并實現實車量產搭載。
當前,隨著智能網聯技術的加速迭代,湖北讓更多聰明的車駛上了智慧的路。
人還沒到站臺,巴士就知道“有人要上車”;站臺能實時告訴巴士“前面路口有情況”,相當于人、車、站臺在實時“群聊”,聚合成一套超絲滑的智能公交體系,直接融入城市智慧交通網……這是由武漢東風悅享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智能網聯巴士,目前正在雄安新區“打工”。這輛巴士不僅具備L4級自動駕駛“老司機”的水平,還帶有5G平行駕駛buff。
11月19日,襄陽古城內,一輛無人駕駛小型清掃車沿著預設路線平穩穿行,靈活避讓障礙物,細致清掃路面落葉、灰塵等垃圾。
這是本月初襄陽引進的兩臺智慧環衛車輛,通過“車車協同”與“人車配合”模式,清掃范圍覆蓋古城內70多條道路,破解以往傳統環衛車輛難以覆蓋背街小巷、景區周邊人流密集區域的難題。
智能網聯,基礎先行。襄陽已完成中心城區448個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部署9137臺路側設備,信號控制機全部接入統一智能網聯平臺。
在東津新區車聯網運營中心的智慧大屏上,448個路口、740公里道路、562平方公里的車聯網環境實時展現,車流量監控、信號燈智能調節等數據一目了然。
中午12時許,樊城區長虹路和人民路路口車水馬龍,信號燈交替之間,車輛有序通行。
“紅綠燈根據實時車流,精準計算、智能調節亮燈時長。”漢江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坤介紹,中心城區448個路口完成智能信號燈改造,以前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同時借助路口感知設備,全息路口仿真實時還原行人、車輛、紅綠燈狀態,非機動車和行人常能一次綠燈全通過,重點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15%以上。
在襄陽佰悅通達物流有限公司,數臺智能城配車依次駛出院門,雖然沒有駕駛員,但車輛自主導航、靈活規避障礙,復雜路況下也能“輕車熟路”。
襄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襄陽已在全國率先實現中心城區車聯網功能全覆蓋,應用場景已涵蓋智慧交管、智慧物流、智慧環衛、智慧公交等領域,無人公交、無人物流也即將投入使用,后期隨著車聯網建設的推進,更多無人駕駛的應用場景將在不久的將來照進現實。(胡弦 汪璐 祝兆林)

專家點評
整合三方優勢變跟跑者為領跑者
湖北文理學院智慧交通研究院車輛動力與智能安全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張創
在汽車智能化轉型席卷全球的時代,湖北憑借深厚的汽車產業根基,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新高地。從技術突破到場景落地,湖北的探索既破解了產業發展痛點,也為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核心技術自主化突破帶來核心競爭力。
東風汽車牽頭,聯合中國信科等8家單位,組建湖北省車規級芯片創新聯合體,5款車規級芯片流片成功,填補了國內高端車規級芯片技術領域的空白,更打破了高性能MCU芯片的國外壟斷。黑芝麻智能科技的華山A1000芯片,在東風集團、江汽集團、一汽集團、吉利汽車等十幾個頭部車企的車型上實現量產,躋身國內輔助駕駛芯片出貨量前列。先進芯片讓汽車有了“智慧大腦”,也為湖北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注入動力。
搶跑智能化,靠自立自強,更靠產業協同。
湖北省將智能網聯企業匯聚成團,以上市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打造更具韌性、安全可控的汽車供應鏈體系,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供堅強支撐。
在襄陽,以東風納米襄陽工廠、東風汽車股份兩家主機廠為核心,73家配套企業為矩陣,構建起襄陽新能源汽車整車到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的核心板塊。此外,楚能新能源、弗迪電池、億緯動力等電池項目布局,不僅滿足湖北本土整車企業需求,更能輻射中部地區乃至全國市場。
無人出租車、無人巴士駛上街頭,無人快遞車進入鄉村……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在湖北省遍地開花,也讓汽車越來越“聰明”。武漢作為湖北智能網聯汽車主戰場,“車路云一體化”探索更夯實了產業發展基礎。襄陽作為全國七個之一、湖北唯一的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正積極加快“車路云一體化”建設。
總體來看,湖北整合技術攻關、場景開放、生態協同三方優勢,通過技術突破、產業鏈協同、場景應用,正加快實現智能網聯汽車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跨越。
(責任編輯:徐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