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丁啟超剛和妻子王自英度過了他們的78歲大壽,因兩人同年,子女便一起辦壽辰。78歲,是他們婚姻的第62年,丁啟超看著妻子甜蜜地說,我們超過鉆石婚兩年啦。
說起娃娃親,丁啟超還有幾分羞澀:“那時,我去她家,她在門縫里偷著瞄我。”王自英笑了起來:“是呀。讀小學時,我倆在一個班,一下課,同學就起哄我們,我母親只好讓我留了一級。”
彼時,王家是竹溪縣城關西門里的大戶人家,王氏家族以從事農產品工藝品貿易為主,開有新華書店。丁家是竹溪縣東門外的殷實人家,開有丁家染坊,可謂門當戶對。兩人度過了富足的童年時代。
王自英12歲時,家境開始窘迫起來,“斗地主斗得狠”,迫于生活壓力,12歲便住進了丁家,當起童養媳。
在丁家生活的日子,王自英開始照顧丁啟超年幼的弟弟妹妹,也因此獲得了丁家兄弟姐妹的集體尊重。16歲,王自英與丁啟超成婚,18歲,他們擁有了第一個孩子。
說起第一個孩子的到來,丁啟超哭笑不得,“我嫌羞,不想抱,我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吶”。21歲,丁啟超從大家庭中剝離出來,帶著妻子、孩子單獨過,真正開始學習兩個人的相處。
其間,丁啟超的事業起起落落。從最初畢業分到供銷社當會計,其后在竹溪縣工業局上班,后調至竹溪縣委鋼鐵辦公室,事業一路飛升。文化大革命時,丁啟超因妻子王自英家庭成份不好,被降至縣機械廠當會計。當時,機械廠領導曾傳達內部精神,動員丁啟超和妻子離婚,丁啟超沒有答應,在工作上處處受難,最后被調往鄉下的供銷社做物價統計,一去便是16年。
因工作能力突出,1979年,丁啟超調至竹溪經委任企業管理科副科長,進入職業生涯的上升期,后又擔任竹溪縣物價局副局長,事業順風順水。
在最困難的時候,丁啟超沒有放棄這段婚姻,至此,王自英對丈夫心存感恩。“他善待我,從來沒有因為我的家庭成份不好,事業受阻,在家中對我發過脾氣。”
回顧王自英對子女的付出,丁啟超同樣感激不盡。“孩子多,她沒有精力去丁作了,在家中一邊參加集體勞動,一邊操持家務,照顧孩子,這也夠她難的了。”
在經濟窘迫的時候,過年做新衣服,王自英自己不穿,讓丈夫孩子有新衣穿;糧食不夠,她吃稀的,把稠的讓給孩子們。
在王自英70大壽時,她的兒子在給母親的賀詞上這樣寫道:“我們敬愛的母親,一生圣德,端莊賢淑。她具有優良的傳統美德,歷經七十載風風雨雨,以她堅強的性格和寬大的胸懷,包容一切。母親堪稱德高望重、為人師表,母親的人品道德時刻影響和教導我們,不僅給予我們生命,還賦予我們巨大的精神財富,這是我們子女的幸福和驕傲。”
王自英對家庭的付出,丁啟超極為看重,每年除夕,必須先由妻子來總結全年的大小事務,談一談孩了‘們的事情,再由他發言,談一談新一年的家庭計劃。新的一年,每購買一本農歷,王自英都把老人的忌日、幾個孩子的生日、孫子孫女的生日標注出來,便于提醒自己早做準備。
丁啟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
“我佩服她的品德,她的做事能力,她是我們家的牛啊。”
相互尊重,相互欣賞,共同教育好子女,是丁啟超王自英夫婦62年婚姻生活的真諦。丁啟超曾寫給妻子一首詩,獻給他們共同的婚姻:“攜手同心近世紀,患難與共結同心。娃娃婚姻天注定,伴侶情深神仙情。鉆石婚慶恒久遠,伉儷恩愛耄耋人。盛世生平晚景美,超越百歲共前行。”
閑下來的時間,丁啟超攜妻子旅游過北京、天津、南昌、珠海、臺灣、香港、澳門等地,他說,趁著身體好,要去看更多的地方,享受歲月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