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鄂西北邊角的竹溪縣充分利用山場資源,引導林農因地制宜發展魔芋產業,采取林魔套種模式,科學管理,為林農開辟了一條增收新路子。
10月12日,筆者在該縣岱王溝林場看到,這里的住戶在房前屋后、山上林下都種滿了魔芋。據了解,自實行天保工程后,如何在不破壞林場植被的情況下促進林農增收,促進林場發展,成為了岱王溝林場干部群眾一直在尋求解決的問題。通過調查研究,林場決定動員林農因地制宜,采取連片種植、間作套種、林下種植、房前屋后種植等多種種植方式發展魔芋產業,通過近兩年的發展,目前,岱王溝林場魔芋種植面積已達500多畝。現在,林下種植魔芋已成為場農增收的重要途徑。岱王溝林場場長陳文華高興地說:“到年底,僅魔芋生產一項,林農戶平增收1600元以上。”
魔芋是竹溪多種經營的骨干品種,幾年來,竹溪縣一直著力于把“小”魔芋盤成大產業,以初步形成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產業化雛形。全縣從事竽角及精粉等系列產品加工的已達到5000多戶,常年從事開發經營的有6000多人,9家民營魔芋精粉加工企業,擁有近4000噸精粉粗淺加工生產能力。
為了滿足這些企業的原料需求,每年不得不到四川、河南甚至山東收購鮮魔芋,運輸費用十分昂貴。因此農業部門除積極探索地膜覆蓋、分級播種管理、魔芋育苗移栽技術、提高防病能力、提高單產外,注意引導套種種植技術,不斷尋找生產魔芋的新空間。
特色農業支撐特色工業、特色工業帶動特色農業。天寶鄉在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中,走工農無縫對接之路,把山間田間的農業特色產業基地作為工業生產的“第一車間”,按照“工業需要什么,山間田間就種什么”的思路,把魔芋產業基地作為第一車間建出了特色、建出了成效。
今年,該鄉按照“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重點培育魔芋基地,壯大生產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打造精品萬畝魔芋之鄉,使魔芋生產成為支撐全鄉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在組織領導上,該鄉黨委政府成立了魔芋產業建設領導小組,鄉主要領導任組長,明確一名副鄉長專門負責魔芋產業工作,同時配備三名干部具體抓落實;在種植技術上,聘請省、市、縣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在引導示范上,按照鄉班子領導示范基地不低于300畝,鄉干部、村支部書記示范基地不低于200畝的標準,建設好魔芋示范基地。與此同時,該鄉采取魔芋加工企業和農戶定單種植的方式,由農戶“自發種植”向“定單種植”邁進,減少種植風險,確保全鄉魔農增產增收。(沈耀武)
今年,該鄉按照“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重點培育魔芋基地,壯大生產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打造精品萬畝魔芋之鄉,使魔芋生產成為支撐全鄉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在組織領導上,該鄉黨委政府成立了魔芋產業建設領導小組,鄉主要領導任組長,明確一名副鄉長專門負責魔芋產業工作,同時配備三名干部具體抓落實;在種植技術上,聘請省、市、縣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在引導示范上,按照鄉班子領導示范基地不低于300畝,鄉干部、村支部書記示范基地不低于200畝的標準,建設好魔芋示范基地。與此同時,該鄉采取魔芋加工企業和農戶定單種植的方式,由農戶“自發種植”向“定單種植”邁進,減少種植風險,確保全鄉魔農增產增收。(沈耀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