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黨員的大山情
(十堰日報)圖/文 記者 陶德斌 特約記者 趙璞玉 周明鑫
胡值朝在修繕繁育紅豆杉幼苗的遮陽棚。
胡值朝在護林途中越過山澗溪水。
胡值朝為培育的小勾兒茶幼苗清除雜草。
護林途中小憩的胡值朝。
在鄂渝陜毗鄰的湖北省西北角崇山峻嶺間,有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他十七年如一日,用雙腳踏遍竹溪縣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的山山水水,累計行程10萬余公里,用雙手成功培育珍稀植物幼苗數萬株。他,就是共產黨員、護林員胡值朝。
胡值朝,1947年出生,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家住竹溪縣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雙坪村三組。曾歷任雙坪大隊大隊長、村支部書記、地方國有雙坪采育場副場長、保護區管理局規劃發展科科長;2007年退休。胡值朝祖祖輩輩生活在十八里長峽大山里,是地地道道的本地干部。
巡山護林十七年,行程10多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兩圈半。
1994年初,已任多年基層干部的胡值朝,被地方國有雙坪采育場招聘為副場長,分管林政管理、資源環境保護工作。從此,他常年帶領護林人員穿行在大山溝壑深處、茫茫密林之中,年巡山護林超過180天、行程約6000公里。為跋山涉水的需要,他買帆布解放鞋總是每次批發一箱。一箱24雙計168元的解放鞋,可供胡值朝穿4年。退休后,單位沒有安排胡值朝巡山護林,但只要天氣晴朗,他總是吃完早飯,裝一小瓶苞谷燒,帶上望遠鏡,肩挎背簍,一頭鉆進深山老林,至天黑才歸家。有人曾問他這樣奔波圖個什么?他說: “閑著難受,不如到林子里轉轉。”實際上,大家都心知肚明:他不放心看護多年的原始森林。記者初步估算,胡值朝巡山護林17年,穿爛解放鞋102雙,行程10多萬公里,相當于徒步繞地球兩圈半。
4年造林576畝,成林后交給國家僅獲種苗補助4608元。
1984年,年富力強的胡值朝,帶領妻子和5個子女,歷時4年,在自家老屋房前屋后的荒山上,營造松杉混交林576畝,共用苗木18萬株。其中先期的8萬株幼苗是胡值朝自掏腰包購買的種苗,后期的10萬株是胡值朝自己培育的幼苗。從1984年到1994年,育苗栽植成活后,每年還要砍草薅撫管理兩次,年用工1000余個,10年間撫育管理共用工10000余個。回憶20余年前植樹造林的那些日子,胡值朝的二女兒、如今已人到中年的胡昌翠說: “我們小時候真苦呀!家里窮,父親帶著母親和我們姊妹5個造林,管護幾百畝林子的活兒總也干不完。所以,我們姊妹5人初中還沒讀完就輟學了。”現在,胡值朝的5個兒女都是地道的農民。
1988年,胡值朝所在的村建成地方國有雙坪采育場。1999年,為完善國有林場管理體制,組織上動員胡值朝將自己造的林子交給國家。胡值朝再三考慮,還是以大局為重,將生長茂盛的576畝松杉中幼林全部轉交國家。當時的雙坪采育場按每畝8元錢,分三年付給胡值朝種苗補助費4608元。而整地、造林、撫育用工等分文未算,更不用說增值利潤了。
目前,這片576畝的人工林林相整齊已屬成林,平均樹高12米,單株胸徑24至30厘米。森林蓄積量12000余立方米,保守估算可產木材8640立方米,木材價值560余萬元。現在,胡值朝每周還要專程去看看這片林子——維修護林小道、砍除林下雜草、整修樹下枯枝、清點林木是否被盜……記者詢問胡值朝,這林子已交給國家多年,您怎么還這么用心看護呀?胡值朝淡淡地說: “在我的心里,林子就像自己的孩子,孩子不論走到哪里,都還是自己的骨肉。”
發現紅豆杉原始群落4600畝,搜尋野生小勾兒茶42株,人工繁育小勾兒茶苗260株。
多年巡山護林的經歷,讓胡值朝練就了一套辨認、鑒別野生動植物的本領。每到一地,他對自己無法確認的植物都要采回標本,做好記錄。17年來,他共采集自己無法確認的植物標本492種,很多植物標本至今還有待專家學者考證。 《竹溪植物志》編著者甘啟良深有體會地說: “《竹溪植物志》能夠成功編著出版,老胡立下了汗馬功勞。”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部鴻篇巨著中,只要標注采集地是十八里長峽的植物,基本上都是胡值朝帶路搜集、拍照、考證、確認的。2002年,省科考隊對十八里長峽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考查,一度懷疑十八里長峽是否生長有原始紅豆杉。胡值朝便搬出他多年搜集的標本,經專家們一一鑒別,確認了與紅豆杉相似的榧樹、穗花杉、三尖杉,最終也找到了紅豆杉標本。胡值朝根據自己采集標本的原始記錄,帶領科考隊在十八里長峽發現了4600多畝的紅豆杉原始群落。其中,最大單株樹高28米,胸徑192厘米,樹齡2200余年。紅豆杉是國家一級保護樹種,十八里長峽發現的紅豆杉原始群落,在野生面積、單株樹體和樹齡等方面成為全國之最。
小勾兒茶,早年被世界植物界宣布為滅絕物種。因為自1904年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在湖北興山發現一株后,歷經百年再未發現過。2002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江明喜博士,在十八里長峽發現了一株,并從大英博物館調回當年的標本予以對照確認。
為拯救這一物種,胡值朝踏遍保護區山山水水,在十八里長峽境內先后發現42棵野生小勾兒茶植株,最大單株樹高9.7米,胸徑14厘米,從而終結了小勾兒茶這一珍稀物種 “被滅絕”的歷史。2007年秋,胡值朝又采集到702粒小勾兒茶種子,經過脫膠、催芽等試驗成功后,找到一處人獸難至的懸崖壁坎建圃播種,2008年種子破土出苗263株。胡值朝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全世界小勾兒茶人工繁殖成功第一人。
2009年,欣聞小勾兒茶人工繁殖成功消息的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派出兩名教授深入十八里長峽進行小勾兒茶研究,離開時帶走5棵小勾兒茶人工幼苗,栽培于武大校園實驗園,專門進行組織細胞培養研究。目前,胡值朝繁育的小勾兒茶幼苗還存活有157株,平均苗高50厘米,且生長旺盛,長勢喜人。近年來,胡值朝又人工繁育了紅豆杉20000余株,珙桐10000余株,冷杉、華山松、杉木、板栗、柳杉等苗木200余萬株。
賣掉養老的房屋,還清為兒治病的外債。
幾十年的辛苦勞作,胡值朝除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四間兩層小樓房外,沒有絲毫積蓄。2000年5月,年僅22歲的次子胡昌平身患白血病。在短短六個月的治病救命時間里,花費醫療費68000元。而這68000元的組成是:親朋好友借款55000元,信用社貸款5000元,職工捐款8000元。次子去世后,胡值朝連續四年沒買過新衣服,常年身穿護林迷彩服,省吃儉用還債36000元。2005年初,眼看自己快要退休,可還欠外債32000元。于是,胡值朝一咬牙,將自己惟一的、用于養老的四間兩層小樓房作價32000元賣出,把職工捐款、女兒女婿的錢都還清了。當時,接到1000元還款的干女婿給同樣接到還款的二女婿打電話說: “老丈人連我的1000元都還了,你說這錢我怎么能收?!”深知岳父品行的二女婿說: “你又不是不知道他的性格,這錢你如果不收,他到死都不會瞑目。”
“這是組織上對我的關愛,就憑這增加的110元錢,我還要到林子里轉,直到走不動為止。”
竹溪縣委書記余春存曾多次深入十八里長峽考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