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柯友翠演繹現實版“鄉村愛情”
周元清唐秉勇劉勇顏義眾
他癱瘓11年,她始終不離不棄,精心呵護,期間把三個孩子養大成人。故事發生在竹溪縣匯灣鄉梅子埡村二組,主人公叫柯友翠,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著她的個人世界里最重要的事——侍夫育子。
她家臥室雖簡陋卻很溫馨。擺放著兩張床,中間相隔不到一尺,屋正中床的床頭柜上梱著電視電源開關,搖控器放在枕頭邊,床的前方條桌上放著電視和一個特制的小方桌,這是柯友翠為了方便丈夫專門布置的,11年來,她的生活半徑一直圍繞著床上這個人。
床上的人叫王云澤,是柯友翠的丈夫。11年前一場災禍,讓他下肢癱瘓,也讓這個家庭的布置格局、經濟來源、生活軌跡徹底改變,然而,唯一沒有改變的卻是夫妻兩之間相濡以沫的關愛,柯友翠用11年時間譜寫了一個真實的“鄉村愛情”故事。
這段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的“鄉村愛情”歷程,是從2000年農歷冬月開始。
飛來橫禍
2000年3月7日,在河北武安鐵礦當炮工的王云澤,因鐵礦發生漏頂事故被埋在廢墟中幾小時,造成胸12椎體骨折,右腿四處骨折,左臂骨折,被救出后,經過當地醫院的奮力搶救,王云澤的命總算保住了,下半身卻癱瘓了。
住院大半年后,冬月20日,礦上派人將王云澤送回竹溪。正在地里勞動的柯友翠,聽到村民捎信:“王云澤在礦上出事了,人送到縣城了,你快去接。”
心急如焚的柯友翠衣服都來不及換,撒腿跑到公路,搭車趕往縣城。
護送的人把礦上賠付的七千元錢交給她并告之,王云澤將終身癱瘓……
這一消息猶如晴天霹靂,柯友翠懵了,好半天沒有回過神,她不敢相信,躺在眼前脊背、臀部長滿褥瘡,腳還爛著流濃的竟是自己的丈夫——王云澤。
因缺錢,她只好帶著腰部脊椎里植有鋼板,瘦弱不勘,明傷未好,還生褥瘡的丈夫回家治療。
這一年,王云澤35歲,柯友翠34歲,大女兒13歲,小女兒11歲,兒子10歲。
愛在堅守中閃光
丈夫下半身完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后續治療要錢,三個兒女需要撫養,一個女人如何撐起一家五口人生活?這以后的日子該怎么過?柯友翠背地里不知哭了多少回,流了多少淚,面臨絕境,柯友翠卻沒生出一點退縮之意,想想夫妻曾經的恩愛,看著三個懂事的兒女,暗下決心,再苦再難,也要照顧好丈夫,養育兒女成人。
在這最艱難的時候,在大哥家養老的公公王代理回來幫忙照顧王云澤,給柯友翠減輕了極大負擔。
王云澤才回來時,給一米七八的他背部、臀部長的褥瘡敷藥,每天扶起來喂飯,這樣的“小事”,對于只有一米六五的柯友翠,卻是一個“堅巨”的任務,只能與公公一起完成,每次都是大汗淋漓。
“當時云南白藥一天得幾瓶,只要聽說那有生肌的藥,總是想辦法去弄,后來就用黃連熬水,為丈夫清洗褥瘡。”柯友翠回憶說。
由于大小便失禁,一天要換好幾次尿片,安排好丈夫后,便下地干活。照顧丈夫,撫養兒女,從地里干活到家務瑣事,她仿佛是一個上滿發條的鬧鐘,一刻不停。
成天躺著也不好,隔幾小時要扶丈夫坐一會兒,陪他說說話,遇到天氣好時,就與公公一起把丈夫抬到屋外讓太陽曬曬。
回來后的王云澤每一頓飯、每一杯水,都是需要她照顧;為防褥瘡,每隔4小時要為其翻一次身;每隔兩三天,要給丈夫擦洗一次身體;每天還要給他刷牙、洗臉;甚至,還要用帶著手套的手指去摳丈夫的大便……
經過一段時間精心呵護和治療,丈夫褥瘡好了,但村醫告訴柯友翠,丈夫的右手、腿,包括身體都要按摩,活動筋脈,左手或可恢復行動,否則手、腿會萎縮。
于是,柯友翠又多了一個任務——學按摩。生活中再苦再累,她都沒有在丈夫面前流露出一句怨言,也沒叫過一聲苦。
這樣,一天,二天,一月,兩月,一年,兩年,她按摩著,盼望著……
第六年的4月28日,柯友翠在給丈夫喂飯時,丈夫并不能動彈的右手竟然能舉起來了,這讓柯友翠高興萬分,喜極而泣,幾年的堅持看到了一絲曙光。
又過了一年,丈夫右手能伸到嘴邊,可自己吃飯了。
看到按摩取得“巨大”成績。柯友翠又有了新的目標:讓丈夫自己能撐著坐起來。為此她制定了訓練計劃,在丈夫床的腳頭釘口釘子,用被單子做成粗繩子,一頭拴著釘子,每次扶丈夫坐起來時,讓丈夫拉著繩子使力,經過近兩年的訓練,丈夫可以自己撐著坐起來了,每次竟能坐上20多分鐘。
現在王云澤只要肚子脹,就喊柯友翠,大便就不會弄在床上,而小便總是遲早用個壺接著,這房屋從來都沒有一絲異味。
“11年了,如果沒有她很耐心地照顧,我還不知是什么樣子呢!”18日,王云澤對筆者夸獎妻子。
為了不讓丈夫寂寞,柯友翠更是想得周到,臥室的特殊布置,就是為了讓丈夫隨時可以看到電視。同時,為防止把丈夫腿壓著,柯友翠睡的床離丈夫床不到一尺,晚上丈夫有個風吹草動,她馬上作出反應。
“曾經有過覺得看不到盡頭的時候,但是看到丈夫一點點好轉,看到可愛的孩子一天天長大,心想堅持就有希望。”柯友翠回憶說。
家在關愛中前行
4月18日,筆者走進柯友翠家的臥室,看到王云澤紅光滿面。柯友翠扶丈夫起來,把小方桌放在床上,一邊服侍丈夫吃飯,一邊給記者話起家常。盡管現在家里還比較困難,但這么些年,政府及熱心的鄰居們幫助,讓他們一家熬過了最艱苦的歲月,懂事的兒女也讓她倍感欣慰。
她至今仍然記得,在丈夫才回來時,鎮上領導來看望,村里鄰居來看,陪丈夫聊天,開導他;公公回來照顧王云澤,鎮茶場主動聘請他在茶場做工,還沒到發工資時,只要家里缺錢或孩子上學,茶場總是預先支出……
大女兒上鄖陽醫學院,都是政府提供的助學貸款,她今年也參加了工作。二女兒初中畢業后,出門打工掙錢寄回家供弟弟讀書。兒子高中畢業后,今年去了北京打工。
孩子上學負擔減輕后,為了讓王云澤生活不寂寞,前年買了一臺電視機。“現在條件比以前好多了,我打心底感謝政府和好心人幫助。”柯友翠感慨地說。村里通過評審也給她家入了低保。這次縣“萬名干部進萬村入萬戶”工作隊駐村,先后多名駐村領導前來看望,而給予慰問金。
愛就是相濡以沫
“現在條件也不算好,只有兩間土墻房子,還欠幾萬元賬,慢慢還吧。不過娃子們都大了,都很懂事。”在柯友翠看來,只要一家人能高高興興、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段堅守與愛相伴的路程,柯友翠用一顆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善良之心,精心呵護癱瘓丈夫,養育三個兒女成人,用愛心演繹了相濡以沫的現實版“鄉村受情”。
“以后還這樣侍候,選擇他了,就跟他一輩子,癱瘓了就服侍他一輩子。”柯友翠平淡地說。
他們清楚地記得,從1986年結婚到現在已有25年,雖沒有山盟海誓,沒有轟轟烈烈,卻有著愛的真諦——相濡以沫、不離不棄。
而今后,這愛旅程還要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