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功臣”們開心
--縣光榮院清明節為長眠地下的院民掃墓
院后的山坡是一片郁郁蔥蔥的碗豆坡地,光榮院建院后先后有三十余位院民長眠在那里。每到清明時節,院里都要舉行祭奠活動,組織人來為他們掃墓。
走進墓地,按照鄉俗大家忙乎起來了,有在墳頭上插清明吊的,有在墓前擺放瓜果祭品的,有在燃香化紙錢的,也有揮舞著鐵鏟為墳添新土的。
隨著一束束清明吊出現在墳頭上,一向寂靜的墓地頓時被映襯得一片明艷。面對這種情景,一同來掃墓的幾位院民雖說一臉的肅穆,但他們的話語里仍揚益著抑制不住的喜悅,每走到一座墓前他們都親切地喊著老哥子老嫂子,總要家長理短的嘮叨上幾句家常話。
緬懷死者,安慰的是活者。縣光榮院現有院民49人,年齡最大的93歲,最小的58歲,這些老人大都是抗美援過朝的老復退軍人,是對國家對人民有過貢獻的“功臣”。為了讓這些“功臣”們安度幸福的晚年,該院堅持以人為本,想方設法讓這些老人們天天生活得開心。首先從衛生健康上抓起,堅持每天為老人們打掃室內衛生,幫老人疊床上的衣被,做到每周為老人們洗一次衣服,半月洗一次床單,一個月洗一次被子。任何時候走進院民住室,床上被子總是疊得整整齊齊的,地上掃得干干凈凈的,窗戶擦拭得明明亮亮的。
人上了歲數,病疼就多起來了。面對院民的生病,護理人員不怕麻煩,他們把生病老人當親人,每天親自為他們送藥,送水,督促吃藥,細心化解心理上的疑惑。在飲食上,炊事員更是細心周到,堅持做病號飯,病人想吃什么做什么。院里有位老人叫黃選銀,今年89歲,在抗美援朝時當過班長,雙腿已殘疾三年,起居行走十分不便。為了方便老人的生活,院里給老人專門買來了輪椅車,護理人員每天都把他扶上車推出推進。每當護理員做這些事時,老人總是滿懷深情,用感激的目光看她們。黃選銀老人耳朵很背,說話吐字不清,但逢人說的最多最清楚的一句話,就是---這兒好啊,說工作人員就是他的親兒女。
為了讓院民們吃好,該院堅持抓種養業,大力發展福利經濟。為了解決院民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