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毛鴻全劉敬海
片片軟籽石榴園掩映著山水,一排排白色大棚盤踞在田間,一群群巴山黃牛活躍在欄圈……步入我縣“東大門”——縣河鎮,處處可見這里的農民在經濟發展上不按老規矩“出牌”,熟悉這里的人都說他們個個生財有道。
“我們沒有得天獨厚的經濟發展優勢,不能‘與姚明比扣籃’、‘與劉翔賽跨欄’,只能引導農民念反其道而行之的特色致富‘經’。”該鎮黨委政府負責人一語道破天機。
近年來,該鎮黨委政府領著農民在山上建“綠色銀行”,在田地大棚中“掘金”,在農家小院里唱“牧歌”,農村經濟一路飄紅。
山坡“退”出果園。李家喜算是該鎮的一位農民,經過幾年的打拼,他把自家10多畝山坡地建成石榴園。面對慕名而來的筆者,老李喜滋滋的說:“這中農紅軟籽石榴個大、汁甜,銷路好,一株可產三四十斤,我想畝收入過萬元呢!”像這樣的石榴園在全鎮有近千畝。
近年來,該鎮抓住退耕還林的機遇,聘請華農大專家統籌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將上萬畝山坡地建成石榴、木瓜、櫻桃、板栗、桃李橘棗等果園,四季碩果滿枝,瓜果飄香;對不宜果樹生長的山坡地,建成茶園或桑園。農民紛紛把林地當作田地耕種,一簇簇、一片片,漫山遍野;一家家、一園園,樹樹生金;畝收入成千上萬元,上千家農戶靠著這些“搖錢樹”發家致富。
大田“長”出大棚。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該鎮引導農民在田地里玩起不種糧食種大棚的高效生態農業“游戲”。按照“整體規劃、分區實施,長短結合、滾動發展,發揮優勢、形成特色,產研并舉、擴大收入”的思路,支持有經營頭腦的農民建大棚,發展設施蔬菜、培植稀有苗木、生產名貴盆景、繁殖藥材種苗、轉種特色野菜、量產食用菌類等多種經營,政府在免費提供技術、配套灌溉設施、流轉拋荒田地、聯系優良種源、暢通銷售渠道的同時,對每建一棚補貼4000元,農民只需花6000元就能建起一個特色大棚。在政策推動、市場牽動、大戶帶動下,有多個村(場)的農民紛紛“改行”,停耕建棚,毗村鄰戶互顯種植特色,互賽經濟收入,一場棚中“掘金”戰悄然打響。
筆者在該鎮高效生態農業示范園看到,連片大棚就有102個,場面甚是壯觀。走進棚內,更是令人目不暇接:一家一戶,棚棚爆滿,各有特色。棚主柯昌松順手一指:“這50畝大棚內我培植了20萬袋食用菌,與隨州老板聯手將每月生產的30萬斤鮮菌銷往日本。”“我的49畝有機棚菜雖沒能’出國’,但收入也不菲呀!”隔棚的鄰居洪東山有些不甘示弱。
豬圈“走”出牛群。“窮不丟豬,富不丟書”在縣河鎮不知“奉行”了多少年,如今一大批農民再也不遵循這一常理。他們針對生豬市場低迷,而牛肉價格居高不下的市場行情,將豬圈改擴建成牛欄,或圈養、或放養,大膽做起牛文章。鎮政府因勢利導,先后從河南等地引進新品種肉牛100多頭,與本地巴山黃牛進行配型,培育出生長快、肉質高、價格好的雜交牛。很多農戶的飼養量從幾頭迅速擴大到幾十頭、幾百頭,年收入倍增,一家家因牛而興,建房、買車、存款……過去很一般的農戶如今都“牛”起來了。
該鎮柏樹村農民洪萬寶投資近百萬元,成立集飼養、繁殖、銷售和產品加工于一體的欣雨公司,年出欄黃牛200余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