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縣采取得力措施,切實做好臨時救助工作。建立制度人性化。臨時救助是對因各種特殊原因導致出現暫時困難的家庭給予非定期、非定量的救助制度,目的是幫他們渡過難關走出困境。我縣在建立制度時,充分考慮到困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突出為他們解決具體問題。為此,在制定出臺的《竹溪縣城鄉困難群體臨時救助實施辦法》中,規定的對象既包括城鄉低保戶,又包括城鄉低保邊緣戶,規定的救助內容包括因短期就業難出現的生活困難、子女上大學的困難、生病無錢治療困難、死亡無錢安葬困難和其它意外事故又無責任人補償所造成的困難。
救助標準適度化。為確保臨時救助工作的規范有序,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家庭情況,不同救助類別施以不同的救助標準。具體是因意外事故導致家庭困難的,按其致貧程度和家庭自救能力給予救助,低保“邊緣戶”給予500—3000元的救助,低保戶給予1000—3000元的救助;困難家庭成員患大病無錢交納自付費用的,按其家庭困難程度和病情輕重給予500—2000元的救助;農村五保、城鎮“三無”對象門診醫療給予每年每人100—200元的救助;低保家庭有上大學的,每學期給予500—1000元的救助;城鎮居民家庭成員連續三個月未就業,導致生活困難的,按家庭人口和保障線標準,給予臨時救助;低保“邊緣戶”正常死亡無法安葬的,給予500—2000元的救助,低保戶家庭主要成員死亡無力安葬的,給予1000—2000元的救助,城鎮“三無對象”死亡后視其財產處理情況給予救助,無財產的最高不突破3000元。上述標準的制定和救助尺度的把握,總的原則在政府救助承受能力內,解決群眾困難、化解社會矛盾、控制救助規模、確保有效運轉。
城鄉救助一體化。城鄉臨時救助對象的范圍是一致的,接待是同等的,辦理程序是相同的,可以說城鄉困難群眾享受臨時救助待遇實現了一體化。所不同的是救助標準,因為城鄉困難居民所具備的生產資料不等,就業創收與生活支出有區別,所以規定的救助標準不同。城鄉一體化救助,使全縣城鄉居民因特殊情況出現困難的都可以得到臨時救助。據統計,2008年發放臨時生活救助946人次資金43.4萬元,臨時助學救助198人次資金18.5萬元,城鄉低保對象除上級政策性補貼外節日慰問12694戶、25725人次資金183.6萬元,特殊情況的應急救助19人次資金4.5萬元,合計26888人次資金250萬元,占全縣全年低保金支出總額的10.8%。臨時醫療救助353人次資金33.6萬元,占全縣全年醫療金支出總額的16%。(吳顯彬楊成才羅曉敏)
我縣做好臨時救助工作
時間:2009-02-25 09:41:31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