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段銳 通訊員 喬慧超 報道:深秋時節,漫步在溪城的背街小巷與街頭,原本單調的配電箱、笨重的石墩一夜之間竟被貓咪“強勢占領”,一只只栩栩如生的小貓“躍然箱上”,或慵懶假寐,或俏皮張望,毛發細膩如真,眼神靈動有光,路人紛紛駐足,有人甚至忍不住伸手輕觸,確認這只是墻繪師的“魔法”。
在東門老街,圓石墩“變身”卡通明星——哆啦A夢憨態可掬,小熊貓俏皮探頭。孩子們放學途中總要在此流連,指著熟悉的形象雀躍歡呼。52歲的皮秀華笑道:“這些石墩以前灰撲撲的,現在整條街都亮了,孩子每天都要來打卡。”

這波藝術浪潮的幕后推手,是本地藝術團體“朝畫夕室”。負責人湯小慶帶領團隊利用工作閑暇時間,化身城市“美容師”,將藝術的觸角延伸至街頭巷尾。

“我們想用專業回報家鄉。”湯小慶說。這位土生土長的竹溪人,2017年創辦書法繪畫工作室,如今已帶領團隊在武陵不夜城、東門老街等8個點位施展“畫筆魔法”。選擇小貓和經典卡通形象,正是因為這些主題能瞬間觸動人心,傳遞溫暖純真的城市溫度。

△“朝畫夕室”負責人 湯小慶
這不是普通的墻繪,而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城市微空間美化行動”。湯小慶和她的團隊專注于挖掘被忽略的城市細節,用藝術為城市更新賦能。


在她看來,背街小巷這些城市的“毛細血管”,恰恰是最需要美學浸潤的地方。他們就像城市“偵探”,尋找那些暗淡的角落,再施以色彩的魔法。

“朝畫夕室”的創作理念很明確:藝術不該只存在于畫廊和美術館,而應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他們選擇的創作主題都經過精心考量——或是惹人憐愛的小動物,或是家喻戶曉的卡通形象,這些都是跨越年齡的“情感通用語”,能瞬間搭建起藝術與公眾的橋梁。


這些散落在街角的藝術小品,如同顆顆明珠,串起了一條條充滿生機與趣味的風景線。它們不僅美化了市容,更成了連接鄰里情感、點亮市民生活的溫馨點綴。

△家長 沈林芝
小畫筆繪就大美竹溪,這場藝術實踐是對公共藝術參與城市治理的一次有益探索,讓城市在細微處見溫度,于無聲處浸潤人心。


如今走在溪城街頭,這些突然出現的藝術小品正悄然改變著城市的質感,它們提醒我們,美好生活往往就藏在這些被藝術點亮的生活細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