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段銳 報道:日前,記者走進竹溪縣仿古街居民片區改造項目現場,機器轟鳴與工人忙碌的身影交織,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正緊鑼密鼓推進。這場有溫度、有遠見的城市更新,正一點點褪去片區“舊貌”,讓居民告別過去設施老化的“步步驚心”,穩穩邁向宜居宜業的“安居夢圓”。
從“憂居”到“優居” 老街煥新進行時
秋高氣爽,在項目現場,腳手架間人影穿梭,瓦礫碰撞聲此起彼伏。50余名工人在700多米長的街面上忙碌著,運水泥、架木板、鋪瓦片,正在給老街換上新的仿古小青瓦屋頂。

仿古街小區始建于20世紀90年代。隨著時間推移,小區外墻脫落、道路破舊、電線凌亂、排污系統老舊等問題愈發突出,給住戶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外人看的是風情,我們住的是風險。”一位居民苦笑道,老化的雨污合流管網讓生活污水與雨水一同漫溢,夏日異味彌漫,冬季結冰路滑,日常出行堪稱“步步驚心”。

2024年,該小區被納入老舊小區改造范圍。在規劃設計中,地下雨污分流工程將徹底切斷污染源,讓河水重歸清澈;空中“四網合一”的集約化管線埋設,將終結盤踞多年的“蜘蛛網危機”;建筑內外,仿古小青瓦將結合真石漆及便民設施,讓老樓兼顧“面子”與“里子”。
項目負責單位竹溪縣大楚城投公司董事長李帥坦言:“今年8月開工后,雖受雨季影響延誤了工期,但通過優化工序,目前已完成七成工程量,預計12月底全面收官,將惠及周邊300余戶住戶和商戶。”
△竹溪縣大楚城投公司董事長 李帥
陣痛處有曙光 宜居生活徐徐來
當工程車往復碾過,仿古街的改造過程中,交織著商戶的焦慮與期待。家具店老板劉先生的店鋪因施工被圍擋了半扇門面,營業額相較以往有所下滑,但他卻并未因此抱怨:“短痛換長痛!等改造完成,里里外外煥然一新,來往行人看著舒心,人流量自然會多起來,顧客也會跟著來,這是管長遠的事,我支持!”


他的樂觀背后,是大多數商戶的共識——改造是人居環境提升的轉折點。施工隊特意留出臨時通道,工作人員及時解釋進度,這種“帶著溫度的快節奏”,讓商戶們甘愿用當下的“冷清”,換取未來的“熱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造并未陷入“大拆大建”的窠臼,而是堅持“修舊如舊”,保留所有馬頭墻原貌,對樓層內外破損處進行加固修復,讓外立面與附近東門老街建筑群相呼應,這不僅是簡單的物理更新,更成了一場喚醒記憶的文化尋根。


“現在我們正在搶抓工期,增加了一倍的人手,從南大橋、躍進橋兩端向中間施工,進度比計劃快了很多。”項目施工方負責人王志明信心滿滿。
△竹溪縣仿古街居民片區改造項目施工方負責人 王志明
為了讓改造真正改到居民心坎上,項目建設方堅持在改造中“問計于民”,搜集居民訴求,努力將問題解決在小區內部、化解在施工一線,推動百余條意見建議得到有效解決。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理念和方法,不僅使老舊小區改造事半功倍,還增進了鄰里感情,也能帶動更多的人從社區治理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所有改造內容均邀請居民參與監督,我們要交出一份既能通過驗收,也能通過民心考驗的答卷。”李帥表示。

夕陽西下,青瓦層疊的屋頂在光影中泛起漣漪。這場從痛點到亮點的精細化改造,不僅是300多戶居民、商戶的家園升級,更是一座城市的管理溫度與市民的安全感、幸福感一同升級的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