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溪縣城關鎮西關社區,有一位被孩子們親切稱為“王老師”、被居民們交口稱贊為“小王”的年輕干部。她,就是1991年出生的社區居委委員、中共黨員王亞杰。自2021年投身社區工作以來,她四年如一日,以國學經典為橋,以無私奉獻為舟,不僅在社區這片沃土上深耕服務,更在孩子們心中播撒下傳統文化的種子,用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干部的擔當與情懷。

創新教學,讓經典文化“活”起來
面對“經典100悅讀社”這項由“中國好人”李軍老師創辦的公益事業,王亞杰從2022年4月接手起,就思考如何讓傳統經典擺脫枯燥說教,真正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她摒棄照本宣科,首創“沉浸式教學法”,讓經典“活”了起來。

誦讀《論語》時,她組織“小小老師”上臺分享,邀請家長共話育兒心得;學習《弟子規》時,她編排情景短劇,讓孩子們扮演孝親角色,課后更帶領他們走進社區老人家中,用一句暖心問候、一次輕柔捶背,親身踐行“入則孝”的真諦。她將孩子們充滿童真的手繪感悟、手抄報張貼在社區宣傳欄,讓經典的智慧通過稚嫩的筆觸“走”進千家萬戶。一位家長欣慰地表示:“孩子現在主動幫忙洗碗,嘴里還念著‘父母呼,應勿緩’,這經典真是學到心里去了。”從單向的知識灌輸,到雙向的成長互動,王亞杰成功地將經典教育從課堂延伸到家庭與社區,讓孩子們在實踐中讀懂“感恩”與“責任”,讓古老的智慧成為滋養社區文明的活水源頭。
情暖童心,讓公益服務“實”起來
在王亞杰看來,悅讀社不僅是傳授知識的課堂,更是傳遞溫暖與關愛的港灣。她將社區工作者的細膩與柔情傾注其中,時刻關注著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社區空間有限,悅讀社僅能容納35個孩子。2024年9月,一個父親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在縣內務工的陳姓小男孩,周末無人照看,母親急切要求把孩子送到經典100悅讀社時,王亞杰毫不猶豫地將自己孩子的名額讓出,選擇虧欠家人,成就他人。面對一位父母殘疾、由年邁爺爺奶奶撫養的何姓小女孩,她主動擔任“愛心媽媽”,頻繁入戶走訪,送去學習用品,更用耐心的傾聽和溫暖的話語,彌補孩子缺失的親情。每逢課后,遇到家長因工作繁忙或加班無法及時接回的孩子,她總是不辭辛苦,親自將他們安全送回家中。

她的付出,遠不止于課堂之上。為了備好每一堂課,她堅持每周五晚上自學經典并打卡,她說:“要教好孩子們,首先自己要有過硬的本領。”四年來,每周日雷打不動的全天課程,無論天晴下雨,她從未缺席。她的堅守,讓超過600人次的兒童在經典誦讀中受益,其中在2023年,接受經典教育的孩子就達200余人次。
融合賦能,讓社區工作“暖”起來
作為分管黨建、意識形態、宣傳、網格管理等多項工作的居委委員,王亞杰從未將悅讀社的工作與日常社區服務割裂開來。相反,她巧妙地將二者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盤棋”工作法。

她在走訪居民時,會細心了解孩子的閱讀需求;在調解家庭矛盾時,會靈活運用悅讀社的“孝親故事”進行引導;她甚至將應急、反詐、防溺水等社區宣傳知識融入經典課堂,讓孩子們成為社區的“小小宣傳員”。她為年老體弱黨員“送學上門”,將居民的訴求詳細記錄在日志并落到實處。四年間,經她手的民生事項辦結率始終保持100%,居民滿意度名列前茅。她還積極整合資源,牽頭組建了由退休教師、大學生志愿者、有才藝家長構成的“經典護航隊”,將課堂延伸到社區活動室、政治生活館、科技館等多個場地,形成了多方參與的“服務共同體”,讓愛心在社區匯聚成河。
堅守初心,讓奉獻精神“傳”下去
四年,一千多個日夜,見證了王亞杰的執著與奉獻。無論是寒風凜冽的冬日,還是暴雨傾盆的夏日,她總是最早到崗,最晚離崗。提前備好教材、擺好座椅的是她;課后整理作品、梳理居民訴求至暮色沉沉的也是她。當被問及是否勞累時,她總是微笑著說:“看到孩子們亮晶晶的眼睛,聽到居民說‘這事交給你我們放心’,就覺得渾身是勁。”

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唯有日復一日的堅守。王亞杰同志用看似平凡的點點滴滴,生動詮釋了“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展現了新時代基層青年干部的責任與擔當。她如同一盞溫暖的燈,不僅用經典之光照亮了孩子們的成長之路,更用真誠的服務溫暖了整個西關社區。(鄭守新 萬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