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段銳 唐銳 報道:當秦巴山區的第一縷晨光,掠過竹溪縣蔣家堰鎮的山頭時,一陣呦呦鹿鳴便劃破了山村的寂靜,這是返鄉創業人士王一華最熟悉的“鬧鐘”。幾年前,他帶著對故土的眷戀回到家鄉,在這片生態絕佳的青山綠水中,建起了梅花鹿養殖場,如今,200余只梅花鹿,在林間自在覓食、奔跑,讓沉寂的山林多了生機,他用生態養殖的方式,也書寫下屬于自己的創業答卷。
PART 01 返鄉創業 蹚出一條致富“鹿”
在蔣家堰鎮楓樹嶺村的群山間,100多畝山林成了梅花鹿的棲息樂園。一旁,2000多平方米的廠房靜靜佇立。這里不只是梅花鹿的“家”,更承載著一位返鄉創業者的鄉村振興夢。


“我是2021年返鄉創業的。”竹溪縣綠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總經理王一華說,“目前我們承包了100多畝山林,梅花鹿存欄量有200多只。”
2021年10月,王一華在一次外出學習交流時了解到,鹿肉蛋白質含量高,鹿茸、鹿血、鹿鞭、鹿胎等是珍貴的中藥材原料,梅花鹿全身都是寶。加之竹溪林下經濟正快速發展,嗅到商機的他,毅然告別深耕多年的母嬰行業,回到家鄉創辦起竹溪縣綠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

△竹溪縣綠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總經理 王一華
創業初期,王一華一頭扎進技術學習中,他輾轉全國多地考察。很快,他便從長春、荊門等地引進種鹿,開啟了養殖事業。然而創業之路并非坦途,因缺乏助產經驗、幼鹿管理不到位,第一年鹿仔成活率僅50%,合作社一度陷入虧損。但王一華沒有放棄,他請來畜牧技術專家肖啟軍擔任廠長,兩人一同前往荊門系統學習。從鹿仔助產到日常馴化,再到疾病防控,每一步都精準把控。終于,他們攻克了技術難關,為合作社筑牢了發展根基。


PART 02天然養殖延伸產業鏈條
走進合作社,一只只梅花鹿正在圈舍里悠閑進食。“我們的梅花鹿以玉米秸稈、紅薯藤為主要飼料,再搭配玉米、大豆等精飼料,堅持純天然養殖。”肖啟軍的話語里滿是自豪。

△竹溪縣綠緣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廠長 肖啟軍
梅花鹿不僅性情溫順,經濟價值更是可觀。它們抗病能力強,母鹿配種后,幼鹿一年多就能創造收益;公鹿的鹿茸每年可收割兩次。“鹿肉60元一斤,鹿茸3000元一斤。”王一華介紹,產品的高價值,正源于市場對其營養與藥用功效的認可。


為提升附加值,合作社打造自主品牌“溪鹿緣”,開發出鹿血酒、鹿參片、鹿鞭膏等深加工產品。銷售上,王一華采用“線上+線下”模式,一邊直播帶貨吸引全國客戶,一邊設立直營店拓寬渠道,形成了“養殖—加工—銷售”的產業鏈。

PART 03政企攜手共享發展紅利
梅花鹿養殖不僅讓合作社走上正軌,更給楓樹嶺村帶來了新變化。“秸稈、紅薯藤有了銷路,我們還能來鹿場打零工,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村民王忠梁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蔣家堰鎮楓樹嶺村村民 王忠梁
合作社每年從當地收購兩三百噸農作物秸稈、紅薯藤等,不少村民靠賣飼料一天就能增收兩三百元。同時,合作社提供的零工崗位,也讓周邊村民多了一份穩定收入。“等規模擴大后,年產值預計能突破100萬元,村民收入還能再提一提。”王一華說。


王一華的創業之路,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蔣家堰鎮從場地選址、土地流轉,到技術指導、銷路拓展等方面,全程提供“保姆式”貼心服務,良好的營商環境讓王一華的創業之路更加堅定。談及未來,王一華計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還將推出種鹿服務、梅花鹿主題餐廳、鹿文化研學項目,打造“生態養殖+精深加工+文旅體驗”的融合發展模式,讓梅花鹿養殖成為鄉村振興的示范標桿。



如今,秦巴深山里的鹿鳴聲愈發響亮,它不僅承載著創業者的夢想更托舉起村民的共富希望,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