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郭元江 報道:夏末初秋的時節,記者走進了天池埡林場,實地探訪林下產業發展情況。抬眼望去,青山如黛,綠意依舊盎然。林間樹蔭下,一片片黃連已褪去初植的嬌嫩,葉片愈發厚實舒展,透著蓬勃的生命力。林農們背著竹簍穿梭其間,忙著除草、松土,細致做好林間管護,臉上洋溢著對豐收的期許。這片曾以林木管護為主的山區林地,如今因林下黃連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篇章。


天池埡林場始建于1988年,坐擁33203畝林地資源,下轄谷豐、共升兩個村,現有戶籍人口123戶384人。過去,林場經濟結構單一,廣袤的林地潛力沒能充分釋放,林農想增收卻沒門路。近年來,該林場錨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瞅準林下空間廣闊、氣候溫潤的天然優勢,將黃連種植作為林下經濟的核心產業重點培育,既守住了生態底色,又讓林農的“錢袋子”漸漸鼓了起來。




天池埡林場場長劉賢慧告訴記者,2024年下半年,林場首次嘗試林下種植黃連,到如今,經過近一年的培育,林場已發展黃連種植500畝,預估總產值達3000萬元,相當于為這片山林捧起了一個“綠色銀行”。“林下種黃連,不僅讓每一寸林地都‘活’了起來,更給當地群眾開辟了穩定的增收渠道。既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產業興旺的‘雙贏’,也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添了把勁?!?劉賢慧的話語里滿是篤定。



△天池埡林場場長 劉賢慧
產業要穩,模式是關鍵。該林場創新推廣“公司+林場”“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等多元合作模式,成功吸引外來資金注入。2025年,僅黃連產業相關投資就達300萬元,同時配套相關設施建設,為產業擴規打下堅實基礎。這種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業主、林場、農戶擰成了“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了“產業得發展、業主得利益、百姓得實惠”的多方共贏。

在黃連基地務工的林農鄭開祿,如今已是村里響當當的種植能手?!岸嗵澚謭龅囊龑Ш图夹g支持,我不僅學會了黃連管護的真本事,還自己種了10多畝林下黃連,明年打算擴種到30畝!”鄭開祿笑著向記者展示他管護的黃連苗。
△天池埡林場林農 鄭開祿
眼下,秋季管護正忙,像他這樣的農戶在林場越來越多——黃連種植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務工崗位,讓“家門口掙錢”從愿望變成了日常。而看到產業前景的林農們,也紛紛主動加入種植行列,林場的黃連種植規模正一步步壯大。
△天池埡林場黃連種植業主 劉桂生


隨著黃連產業的日漸紅火,天池埡林場正悄悄完成發展模式的升級:從最初的“農戶務工掙工錢”,到如今引導林農自主種植當“老板”;從小面積試種到形成產業鏈,黃連產業正帶動林場經濟從“輸血”向“造血”轉變。同時,“林藥模式”與林場的生態保護形成良性互動,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提升,“黃連”已然成為這片青山中的“黃金草”,成為更多群眾的“致富草”。


記者手記
從單一林木管護,到林下經濟崛起,天池埡林場的實踐,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注腳。每一片黃連葉在林間舒展,都似在訴說:生態保護不是守著青山“吃老本”,產業發展也非對自然“竭澤而漁”,當二者找到共生密碼,青山便能真正變成鄉親們的“金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