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7月中旬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這一部署,既是國家戰略的頂層設計,更是縣域發展的行動指南。為全景展現竹溪縣城的成長軌跡,記錄城市更新中的民生溫度與發展活力,即日起,竹溪縣融媒體中心特推出“溪城蝶變”系列報道,深入街頭巷尾、走進項目現場,用鏡頭捕捉變遷瞬間,用文字講述發展故事,帶您一同見證這座小城在現代化建設征程中的每一步跨越,共同展望更具魅力、更有質感的溪城未來。
“溪城蝶變”之一靚麗山城新圖景
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郭元江 報道:初秋時節,陽光輕灑在城關鎮鼓樓社區的翰林苑小區,新鋪的瀝青路面泛著柔和光澤,米黃色的居民樓外墻搭配深灰色腰線,在綠樹掩映下更顯清爽雅致。很難想象,這里曾是另一番模樣——坑洼土路遍布、墻皮斑駁脫落、下水道常年堵塞,這些都是居民們多年來的“心頭病”。如今,一場不搞大拆大建的“微改造”,正讓溪城的老舊小區悄然煥發新生。

1、從“堵心”到“舒心”,管網改造解民憂
“以前最頭疼的就是下水道,三天兩頭堵。污水漫出來時,不僅味道難聞,走路都得踮著腳繞著走。”說起過去污水橫流的日子,家住翰林苑小區的李宗彥仍記憶猶新。而談及現在的居住環境,他難掩笑意:“改造后,地上再沒見過污水,用水也順順當當,住著別提多舒心了!”

在翰林苑小區,這樣的可喜變化還有很多:曾經雜亂裸露的線纜被梳理得整整齊齊,銹蝕的供水管道全部換成耐腐蝕的新管材,困擾居民多年的“用水難、排水堵”問題被一次性根治。更讓居民暖心的是,小區改造全程“問計于民”——施工前,相關單位特意邀請居民代表參與方案討論,從管網走向到井蓋位置,每一處細節都充分征求意見,真正改到了群眾心坎上。

2、從“漏雨”到“安心”,房屋修繕暖民心
“改造前,墻皮掉得一塊一塊的,下雨天屋里還滲水,墻壁都泡壞了?!奔易『擦衷沸^頂樓的柯玉懷,指著窗外新做的窗套感慨道,“你看現在,里里外外都刷得干干凈凈,窗戶邊做了密封,連屋頂都重新做了防水,住著踏實多了!”

漫步小區,變化隨處可見:外墻煥然一新,樓道扶手重新刷了漆,破損的臺階被修補得平平整整,單元門口還加裝了無障礙坡道。為了保證工程質量,施工時特意選用環保耐候的涂料,屋頂防水采用雙層工藝,確保改造效果經得起時間檢驗。這些看得見的變化,不僅讓老房子有了“新筋骨”,更讓居民的心里暖意融融。

3、從“冷清”到“熱鬧”,便民設施聚人氣
“以前想活動活動,得跑到老遠去公園?,F在好了,下樓就有場地,和老鄰居聊著天就能鍛煉,孩子們也有地方撒歡了?!痹诤擦衷沸^的健身角,居民張德興一邊擺弄健身器材,一邊和鄰居們閑聊。這個面積不大的健身角,成了小區改造的“點睛之筆”——不僅配備了多樣的健身器材,還增設了休憩長椅和兒童游樂區。茶余飯后,老人們的談笑聲、孩子們的嬉鬧聲交織在一起,成了小區里最動人的風景。

小區的新面貌也讓物業管理人員顏秀麗連連稱贊:“改造后,路面硬化了,環境綠化了,還規劃了停車位、加裝了電梯,居民們個個都滿意!”

路面平整了,老人孩子出門再也不怕摔跤;外墻刷新、漏水解決,居家生活更添安心;管網暢通了,難聞的氣味消失了,小區環境愈發清爽;健身器材添起來,家門口就能鍛煉,鄰里間的交流也多了……

如今的竹溪縣城,越來越多的老小區如翰林苑一般完成“蝶變”。緊隨城市更新的步伐,目前全縣已先后完成196個老舊小區改造。通過整修路面、更換管網、綠化環境、新增健身設施等一系列“微動作”,精準解決了居民生活中的“小毛病”,讓曾經的老城區“舊貌換新顏”,在時光流轉中始終保留著溫暖的煙火氣。




走在溪城的街頭巷尾,平整的路面、整潔的樓宇、熱鬧的社區,共同勾勒出一幅靚麗的山城新圖景。這圖景里,有城市發展的溫度與質感,更有百姓生活的幸福與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