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余芳艷與丈夫趙江林結為連理,從此將照顧丈夫患病的親人視作自己的責任。從青春少婦到中年砥柱,二十六年光陰流轉,她用日復一日的悉心照料與無私付出,在平凡歲月里詮釋著“孝老愛親”最深沉的含義,讓愛與責任綻放出奪目的光輝。
初入夫家顯孝心,聾啞婆婆貼心人
新婚伊始,家徒四壁,卻充滿溫情。面對聾啞的婆婆,余芳艷沒有絲毫疏離,主動向丈夫學手語。指掌翻飛間,那些笨拙的比劃漸漸流暢,婆媳的心也在無聲中悄然貼近。灶臺旁,婆婆添柴,她掌勺;廳堂里,婆婆掃地,她擦桌。一個眼神,一個手勢,默契盡在不言中。婆婆臉上舒展的笑容,是對這位兒媳最真摯的認可。
2000年,大兒子降生,三代同堂的喜悅讓清貧的日子也浸滿希望。余芳艷一邊照料咿呀學語的孩子,一邊呵護年邁的婆婆,家中時常傳出她教孩子用手勢喊“奶奶”的笑聲。這段其樂融融的時光,為她二十余年的孝老愛親之路,鋪就了溫暖堅實的底色。

患難更見真情深,二叔病榻守護神
2009年,婆婆猝然離世,家庭的重擔陡然壓上余芳艷的肩頭。為了照料家人,她放棄了外出務工的機會,將柔弱的雙肩化作支撐全家的棟梁。生活的考驗接踵而至:2022年,公公因冠心病去世,接連痛失至親的余芳艷強忍悲痛,心中卻更堅定:“家里還有孩子和丈夫的未婚二叔,我不能倒下!”
丈夫的二叔趙樹華年邁體弱,身患支氣管炎、肺氣腫,精神也時?;秀薄2⊥凑勰ハ?,老人常在家中失控哭鬧,尤其換季時病情加重,藥費不菲。余芳艷從未抱怨,始終視如親生父親。即便村里為老人安排了安置房,她也放心不下,執意接回家中照料。在她的耐心陪伴與精心護理下,二叔的精神狀態漸漸好轉,這份超越血緣的守護,溫暖了老人孤寂的晚年。
然而,命運的考驗從未停歇。2025年2月,二叔不慎摔傷,雙腿再也無法站立。余芳艷的日常瞬間被切割成更細碎的忙碌:清晨送完小女兒上學,便一路小跑回家。給二叔洗漱、喂飯、清理排泄物,是她每日的必修課;天氣好時,她吃力地將二叔扶上輪椅,推到院中曬太陽??v使腰酸背痛,汗水浸透衣衫,她一天也沒落下。她瘦弱的身影,成了二叔病榻前最堅實的依靠。

潤物無聲傳家風,山高水遠寄深情
余芳艷的孝心與堅韌,不僅支撐著家庭,更滋養著家人的心田,她對在外務工的丈夫趙江林同樣情深義重。丈夫患有腎結石,時常疼痛難忍,為減輕他的病痛,余芳艷常徒步上山,尋覓清熱利濕的金錢草,采回來之后,仔細清洗、晾曬,再打包寄往遠方。這一包包浸潤著汗水與牽掛的草藥,翻山越嶺,將家的溫暖與妻子的深情,穩穩送到丈夫手中,成為他辛勞打拼時最貼心的慰藉。
母親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余芳艷二十余載如一日的默默付出,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兒女的成長之路。大兒子耳濡目染,早早懂得分擔,大學畢業后主動外出務工,為家庭分憂;小女兒年僅10歲,在母親言傳身教下乖巧懂事,學習刻苦,家中滿墻的獎狀,是這個清貧之家最閃亮的裝飾,更是良好家風傳承的最佳見證。
余芳艷的故事里,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只有日復一日的灶臺煙火、病榻前的端水送藥、山間尋草的匆匆步履。然而,正是這些瑣碎而堅韌的日常,堆砌起人間至孝的豐碑。她用柔弱的雙肩,二十六年如一日,扛起了照顧聾啞婆婆、送別公爹、守護患病二叔、撫育兒女的重擔,以無悔的青春和滿腔的愛意,為三位至親老人撐起了一片充滿溫情與尊嚴的晴空。
她的善良與擔當,不僅將孝老愛親的優良家風深植于子女心中,更如春風化雨,感染著鄉鄰四里,讓傳統美德在新時代的鄉村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感人力量。余芳艷,這位平凡的村婦,用最樸實的行動證明:孝心如蘭,歷久彌香;責任在肩,可擎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