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秦巴群山間機器轟鳴,十巫南高速公路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火熱。作為湖北省“九縱五橫四環”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十巫南高速項目正以“滿弓緊弦”之勢掀起新一輪建設熱潮全力沖刺“雙過半”。
5月28日下午,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緩緩注入樁基,十巫南高速57根深水樁基圓滿完成澆筑。作為項目建設的“生命線”,這一關鍵節點的突破,猶如為十巫南高速的建設進程裝上了強勁的“加速器”,向著通車目標全力沖刺。
57根深水樁基所在的工程是白沙河1號特大橋。該橋全長1006米,橋面凈寬11.5米,主跨為150米的連續鋼構設計,宛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臥在山水之間。而其中的16號主墩矗立在白沙河水庫核心區域,70米的深邃水域下,溝谷河床斜巖地質復雜多變,主墩承臺下的30根直徑2.5米的深水樁基,每一根都肩負著支撐大橋的重任,要穿透層層復雜巖層,精準扎根,其施工難度在業界都極為罕見。

面對建設挑戰,該項目標段團隊秉持“技術先行、精準施策”的原則,采取一系列創新技術組合拳,向難題發起了猛烈進攻。項目團隊構建起水上鋼平臺作業系統,使原本波濤起伏、極不穩定的水面變身成為堅實可靠的施工場地,為后續作業搭建起穩固的“舞臺”。首創的“沖擊鉆預引孔+振動錘跟進沉樁”工法,讓鋼管樁穩穩嵌入8米深的巖層之中,為樁基筑牢根基。創新運用剛性鋼護筒,穩固孔壁并隔絕水壓,將充滿未知與危險的水下環境轉化為可控的“陸上”作業空間,并采用全站儀實時動態監控,就像一雙時刻緊盯的“眼睛”,將垂直度偏差牢牢控制在0.1%以內,真正實現了樁基的“橫平豎直”。

為攻克深水承臺施工這一難題,進一步提升施工效率,項目團隊創新采用“鋼護筒牛腿+底模平臺”工藝,在樁基鋼護筒上精準切割至優化標高,將牛腿與承重梁可靠焊接,巧妙地利用既有結構,構筑起承臺施工的穩固支撐體系。這一創新工藝不僅保障了工程質量,更讓施工效率大幅提升30%以上。
在豐溪鎮戈邊河村,十巫南高速公路第六標段控制性工程也迎來了新的進展。戈邊4號隧道右洞于5月30日實現順利貫通。該隧道全長2.4km,2024年1月13日開始掘進,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和努力,比計劃工期提前一個多月完成。該隧道最大埋深約590m,隧道地處復雜構造交會區,洞口段存在兩處不穩定堆積體,地層巖性主要為中風化炭質灰巖,節理裂隙發育且隧道穿越斷裂帶,施工技術要求高、難度大。

針對洞口段不穩定堆積體等工程挑戰,項目團隊創新應用異型套拱技術,結合“零開挖”進洞方法施工,實現對邊坡“零擾動”,保證洞口整體穩定,有效保障高速公路結構安全與行車穩定。在斷層破碎帶施工中,依托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探明地質條件,綜合運用超前注漿、管棚及小導管預支護加固圍巖,采取分部開挖快速封閉支護工藝,并強化鋼架噴錨與鎖腳錨管施工,同步建立圍巖變形與滲水實時監測體系,動態優化支護參數,配合防水板與止水帶阻斷水巖作用,系統性防控塌方、冒頂及突水風險,為隧道安全貫通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

據悉,十巫南高速項目全長84.9公里(其中,湖北段78.62公里,陜西段6.28公里),經過兩省三縣七鄉鎮,橋隧比高達85.6%。目前,項目整體投資建設已過半,路基土石方完成73%,圬工防護完成45.15%;橋梁樁基完成90%,圓柱墩完成67%;隧道開挖初支完成62%,二襯完成55%。十巫南高速建成后,將有效完善省際出口通道網絡,促進鄂陜渝毗鄰地區資源互通、產業協同,對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聶向榮 黃月嬌 曲俊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