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縣地處鄂渝陜三省交界,種茶歷史悠久,被譽為“中國貢茶之鄉”。
早在唐代,梅子茶就被指定為皇宮飲品,故而朝野有“長江三峽水,楚地梅子茶”之說。
過去,竹溪茶農只做名優茶,一年只采一季春茶,夏秋茶鮮葉多被修剪丟棄。近年來,竹溪縣在緊盯名優茶的同時,將傳統“春茶一季”拓展為“三季采摘、四季制茶”新模式,帶動10萬茶農在茶葉產業鏈上端牢“飯碗”。
去年,竹溪茶葉產業產值突破20億元,今年有望突破25億元。

從 “一季采茶”到“四季生金”
5月16日,在竹溪縣縣河鎮縣河村,一片200畝茶園生機盎然,機械化采茶設備嗡嗡作響。
在不遠處的茶葉加工廠里,嫩綠的芽頭經過攤晾、殺青、揉捻等工序,變成清香四溢的綠茶。

“公司名優茶、大宗茶都供不應求。”竹溪靈芽茶業集團董事長孟麗軍介紹說,這片老茶園經過2022年高標準示范改造后煥發新春,畝產名優茶超25斤、大宗茶破千斤,畝均收入從2000元提升至5000元。
過去,夏秋茶綜合利用率低,根源在于沒有企業收購、加工。為推動大宗茶發展,竹溪于2022年成立國有平臺靈芽茶業集團,以“保底收購”政策破解產業困局,使過去無人采摘的“粗枝大葉”,變成茶農增收致富的“金枝玉葉”。

“過去采茶像‘繡花’,現在采茶機一響,一季變三季。”孟麗軍介紹,靈芽茶業集團整合縣內50家合作社,建設萬畝大宗茶示范基地,通過機械化采摘、標準化加工,將夏秋茶青變廢為寶。
同時,為解決大宗茶生產用工問題,今年靈芽茶業集團組建13支社會化服務隊,服務隊員穿梭于15個鄉鎮的各大茶園,用專業設備采收夏季大葉茶。

“過去,春茶采摘結束就閑下來了,現在夏秋茶鮮葉賣給靈芽茶業集團。”茶農趙昌良說,僅去年就多賺了5萬元。
茶旅融合激活“茶山茶鄉”
萬畝茶園層層疊疊,孩童嬉戲,大人們追著留影……
5月17日,在海拔1000多米的竹溪縣龍王埡茶園,來自陜西平利縣的劉女士帶著家人和朋友,玩得不亦樂乎。
龍王埡茶場建于1953年,主打品牌“龍王埡”是中國馳名商標,其核心茶園位于海拔700米至1300米處,景色宜人。2011年,湖北龍王埡茶業有限公司將茶園打造成茶文化景區。

公司董事長郭承君介紹,公司旗下有2萬多畝茶園,2020年被評為4A級景區。
“景區引來游客,茶葉銷售穩步增長。”郭承君說,茶旅融合,帶動餐飲、住宿、茶葉銷售全面發展。去年公司茶園接待游客80萬人次,現場賣茶收入500萬元,住宿餐飲收入1000萬元以上。

竹溪縣將茶文化全面融入景點景區建設,連續多年舉辦茶旅文化季、茶王爭霸賽、網友節等活動,全面提高茶葉附加值,延長產業鏈。
近年來,竹溪大力推動茶旅融合發展,實現茶園變景區,茶農變導游,并成功創建1個國家級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示范點、2個4A級景區、50多個鄉村旅游點、300多家星級農家樂。

今年茶旅文化季期間,位于竹溪武陵不夜城的沉浸式露天茶館里,《茶嫂招親》等茶戲輪番上演,游客互動,熱鬧非凡。
“白天采茶,晚上看戲,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竹溪縣城關鎮后壩村茶農袁修菊說。
科技賦能“茶業升級”
5月16日,驕陽似火,室外氣溫達30℃以上。
“看,這就是千余年的古茶樹,頂端茶芽長得多齊壯。”武當山茶產業(品牌)聯盟主席王大明,坐在竹溪縣城郊鄂渝陜茶葉批發交易市場辦公室里,在手機上輕點幾下,屏幕上立馬顯示出遠在30公里外的匯灣鎮梅子貢茶園畫面。

“依托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建設的智慧化種植生產管理系統,打造出了智慧茶園。”王大明介紹,該系統不僅有“千里眼”,還有管理中心、茶葉質量溯源與防偽平臺,為茶園插上“智慧翅膀”。

近年來,竹溪依托5G技術、“國芯一號”智算中心,打造智慧茶園,配備環境監測、智能灌溉等系統,實現茶葉生長質量標準化、茶園管理數字化。
數智加持,茶鏈持續拉長。竹溪縣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茶葉精深加工,把茶葉應用到天然藥物、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大健康產業,開辟產業鏈條“新賽道”。

同時,緊跟全域旅游發展勢頭,開發茶啤、茶酒、茶飲料、茶工藝品等新產品。

“茶香濃郁、綿柔爽口……”5月16日晚,武漢游客鄭先生在竹溪東門老街月宮池邊一燒烤攤上,品嘗了靈芽茶業集團的精釀茶啤,贊不絕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