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張亞楠 湯鵬 報道:十月深秋,久違的晴空展露新顏,空氣中一派秋日的和煦氣息。走進縣福利院,暖陽傾灑在庭院中,老人們安詳地坐在廊廳,看著花,看著樹,任由時間流轉。一個忙碌的身影在院內穿梭,即將進入冬季,院內老人的供暖設備是否可以正常運行?老人的被褥厚薄情況怎么樣?福利院里的安全措施是否落實到位……樣樣都牽掛在他的心頭。
他叫劉會華,是一名退役軍人。57歲的他,現任縣社會福利院院長一職。對他而言,“院長”并非僅僅是個稱呼,而是肩負院里百余名老人生活起居的大任。

打造心靈里的新港灣
走上疆場,他是保家衛國的好軍人;轉業回鄉,他是守護老人的好男兒。劉會華退伍后就轉到地方從事民政工作,在基層積累了豐富工作經驗的他,于2018年元月被組織安排到縣社會福利院工作。劉會華選擇迎難而上,這根“重擔子”,他一挑就是七年。

才到福利院的劉會華,被老人們的居住環境驚住了,快倒塌的圍墻,逢下雨天就漏水的屋頂,還有院庭的雜草叢生……這一幕幕讓劉會華心頭一酸,他暗暗下定決心要讓老人們住上好地方。隨即,他便多次找上級部門匯報情況,爭取專項資金。其間,為了辦理相關手續,盡量早日啟動改造工程,他經常白天照看老人,晚上加班加點寫匯報材料。終于,在他的努力下,2021年縣社會福利院提檔升級工程正式啟動,總投資500余萬元。

從福利院動工的那天起,200多個日夜,劉會華吃住都在單位,督工程進度、查工程質量。他把建造福利院當作是建造自己的家一樣上心,中途也只是抽空回家換洗衣服。直到工程竣工,他才安心回家休息。

看到福利院面貌煥然一新,老人們住得舒心,劉會華內心的幸福感也油然而生。建造新院花費了大量資金,為了保證老人們飲食質量不下降,他便想到從開源節流入手,堅持廚房改革。之前購買的預制品花銷大,又不能保證新鮮度,為了讓食堂有動力,他主動陪廚師一起為老人做飯,經常天不亮就去廚房督促伙食。如今,福利院的后廚們可謂樣樣精通,做饅頭、蒸包子,夏天曬干菜,秋冬腌咸菜,從不在外面買成品或半成品加工。他還帶頭和院民一塊,把過去荒蕪多年的土地開墾出來,種植了白菜、蒜苗、大蔥、油菜等蔬菜,面積達15畝,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讓院民們以此得到身體鍛煉。養殖了40余頭生豬,保證了院民們每天有新鮮的蔬菜和肉吃。


當好“老小孩”的“大管家”
縣福利院是一所集特困供養、兒童福利、未成年人保護、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服務機構,共計有一百多名老人,數量多且人員情況復雜。

“老小,越老越小”。人到一定年紀,其實和小孩一樣難以照料,想要照顧好這么多“老小孩”,確實是一件復雜的事。但劉會華卻有自己的“法寶”——用心用情,無微不至。“做他們的家長,不僅要照看他們的衣食起居,還要管理他們的生命安全,更要守護他們的心靈健康。”劉會華頗有見解地向記者介紹道,憑借這么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對于照看老人的方法他如數家珍。
劉會華每天都會去老人的寢室查看他們生活的環境,關切他們的居住情況,小到邊邊角角的衛生狀況他都會仔細檢查。對于部分院民一些難改的生活陋習,為了不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他也是絞盡腦汁想辦法,最后麻煩事變成了他手里的小事情。


才來到福利院時,劉會華發現大多數男性院民有抽煙的習慣,看著宿舍和院子里到處扔滿的煙頭,以及被褥上、衣服上燒滿的窟窿,劉會華非常惆悵,因為抽煙不僅損傷身體,而且管理稍有不善,極易發生火災。為了讓院民戒煙,院里集中購買了水果、瓜子、花生等當零食,分發給院民,幫助抽煙的院民慢慢戒掉煙癮。同時,他讓院民們互相監督,發現抽煙舉報后給予一定的獎勵。經過三個月的整頓,抽煙的院民慢慢戒了煙癮,如今院內沒有一個院民吸煙,消防安全得到了極大保障。

劉會華將院民自治的方法推廣應用到各項院內事務的管理中,包括衛生、安全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改善,院民都積極參與,形成了良性循環。
做好“夕陽紅”的“貼心人”
劉會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院內事務中,以院為家,始終把院民看作自己的父母親人,用自己的真心譜寫出一曲感人的奉獻之歌。
46歲的康艷(化名)剛到福利院的時候,雙腿發黑潰爛,不能行走,劉會華帶她到醫院檢查后,醫生建議截肢?!八€年輕,截肢后,下半輩子就只能在輪椅上生活了。醫生,請你想想辦法救救她。”在劉會華的請求下,醫院通過組織會診,重新制定了治療方案。住院治療一年后,康艷順利康復出院,如今,她已經成為院民的廣場舞教練,每天都帶著院民跳廣場舞。
“既然組織把我安排到福利院長這個崗位上,我就要全心全意為院民們搞好服務。”劉會華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2022年3月1日,晚上查房時,劉會華發現院民湯某的床上空無一人。他來不及思索,急忙推開門,發現湯某坐在地上,有些異樣,劉會華立刻仔細檢查了他的四肢,確認沒有摔骨折,緊接著發現湯某的臉部有些傾斜,便立刻撥打120。救護車到達后,劉會華陪同一起去醫院,一刻也沒敢耽誤,經過檢查,湯某被診斷為輕度腦梗死,因送診及時才沒釀成悲劇。經過九天的精心治療,湯某康復返回福利院后,劉會華叮囑護理員要密切關注湯某的情況,悉心叮囑食堂把飯菜燒得軟和一些,還經常每天抽空去看望他,陪他聊天。盡管現在,湯某已安詳地離世,但在院內,他享受到了生命中最平和的時光,也在劉會華的悉心照料下感受到了組織的溫暖和溫情。

像這樣的“小事”劉會華做了許多,在他眼里這都是日常工作中最平凡的事。福利院的院民年老體弱,性格怪僻,是劉會華用如云般綿密溫柔的愛心,為他們播撒溫暖的陽光,用真情給老人換來一片晴空。他帶領職工用一份責任與忠誠,用一份奉獻與擔當,為社會特殊群體營造了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園,詮釋了社會福利戰線工作人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一腔熱忱一腔愛,無怨無悔養老路。在30年的民政工作中,劉會華以扎實的工作作風,以敬業負責的態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彰顯出一名退伍軍人、一名共產黨員的風采和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