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張亞楠 通訊員 張杰 報道:近日,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在整理紅外相機素材時,意外發現了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金雕的活動影像。
影像里的金雕尾羽呈白色,略帶黑色端斑,飛羽內翈基部白色,在翼下形成白斑。成年金雕翼展平均可達2米,體長可達1米。

據了解,金雕屬于鷹形目鷹科鳥類,別名為老雕、鷲雕、金脖雕等,身體呈較深的褐色,因頸后羽毛呈金黃色而得名,在我國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西南,冬季偶見于華東和華南。金雕有著“猛禽之王”的稱號,常在高空中一邊呈直線或圓圈狀盤旋,一邊俯視地面尋找獵物,發現目標后,以300公里/小時的速度從天而降,牢牢地抓住獵物的頭部,將利爪戳進獵物的頭骨,使其立即喪失性命。它捕食的獵物主要有:雁鴨類、雉雞類、松鼠、狍子、鹿、斑羚、狐貍、旱獺、野兔等。


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竹溪縣南部,鄂、渝、陜三省交界處,東、南分別與竹山堵河源、神農架(大九湖)、巫溪縣陰條嶺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相鄰。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和富集程度高,是不可多得的自然物種基因庫,生態保護和科研價值很高,是研究我國珍稀動植物的一部天然“百科全書”,同時,還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濃郁的風土人情,是理想的生態旅游區。金雕在竹溪縣出現,證明竹溪縣的生態環境能夠滿足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包括豐富的食物資源、適宜的棲息場所等。這也反映出竹溪縣生態系統相對完整和健康,各物種之間的生態平衡循環良好,對于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近年來,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林中霸主”黑熊、鳥中“鳳凰”紅腹錦雞、“天馬”鬣羚等野生動物,頻頻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充分說明了近年來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明顯。湖北十八里長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繼續投放更多紅外相機,擴大范圍以便更詳盡地了解該區域生物鏈構成,為科學保護提供有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