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張亞楠 鄒啟明 實習生 王曉云 報道:竹溪城的大街小巷隱匿著無數能慰藉靈魂的美食。藏在東城角街巷的店鋪琳瑯滿目,猶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態勢,每一家都有自己的“拿手活”。

探尋美味拉面
從北大街穿東門街,步行約150米,一家看似平凡卻“內藏乾坤”的拉面館映入眼簾,沒有醒目的招牌也沒有響亮店名,卻總能與愛吃這一口的市民達成默契,在眾多的拉面館中脫穎而出,它的店名在本地食客的心中叫“匠心拉面”。
點擊下方視頻觀看
初冬的早晨,天氣漸冷,空氣中已然能呵出氤氳的白氣,能讓你有勇氣離開溫暖被窩的,除了上班,或許還有一份對早餐的期待。早晨七點左右,東門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這家拉面館的顧客也漸漸多了起來。遠遠望去,面館門口那口大鐵鍋正冒著熱氣,讓寒冷冬日的清晨瞬間暖和不少。鍋里每日現熬的骨湯咕嚕咕嚕冒著泡泡,香氣四溢,旁邊一口鍋正炒制著色澤誘人的肉末炸醬,光是看到這兩個拉面必備的食材都已經被“香迷糊”了。

這家開了二十多年的拉面館在大家口口相傳中,成為了溪城市民公認的老字號。店面不大,不到十張桌子,除去打包的食客,店面不一會兒就坐得滿滿當當。


老板張勇正在案板上忙著和面,不管客人多少,店有多忙碌,他都堅持用心拉好每一碗面,老板話不多,但干起活來十分麻利。一碗拉面也是一門手藝,想要拉好面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如何和面、醒面多久、揉面到什么程度,甚至拉多少次才能讓每一根面都勁道......點點滴滴都相當講究。


面館師傅的一天,是從與食材的親密對話開始的。面粉,這看似普通的原料,在張勇眼中卻有著天壤之別。他精挑細選,對待面粉充滿了敬畏,只取筋度與質地都符合他標準的品種,他說這是拉面的關鍵所在,不容有絲毫馬虎。當面粉與水相遇,師傅張勇便用他那雙寬厚有力的手掌施展“魔法”。揉面這一步驟在張勇看來也并非簡單的體力活,而是力量與技巧的完美融合,每一次按壓,都像是在與面粉傾訴,讓水分子均勻地滲透到每一粒面粉中;每一次拉伸與折疊,都是為了賦予面團堅韌的筋性;每一次拉面,師傅張勇就像一位雕琢美玉的匠人對待原石一般,面團在他的手中逐漸變得光滑而富有彈性,仿佛是一件正在成型的藝術品。

拉面若為其形,那湯便是靈魂所在。張勇對于湯的熬制,堪稱一場盛大的儀式。他會每天親自前往市場,挑選最新鮮、優質的豬大骨、牛骨和各類香料。豬大骨要肉質鮮嫩、骨髓飽滿,牛骨則要紋理清晰、骨質堅實,這些骨頭承載著湯頭濃郁醇厚的希望。巨大的湯鍋中,水與骨頭碰撞出熱烈的水花,師傅點燃爐火,大火讓水迅速沸騰,將骨頭中的雜質逼出,這是凈化的過程。隨后,轉至小火開始漫長的熬制。香料們在恰當的時刻加入,八角的醇厚、桂皮的甘甜、香葉的清香與骨頭的鮮美相互交融,師傅則會在一旁時不時地攪拌一下,熬制的時長至少要半天,直到湯頭變得如絲般柔滑,色澤如琥珀般誘人,鮮味濃郁得仿佛能滲進靈魂。

炸醬的制作,是一種對火候與調味的精細把控。張勇家的炸醬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肉,先用秘制醬料腌制,讓香料的味道深入肉的紋理。在燉煮過程中,師傅時刻關注著火候的變化,小火慢燉,讓肉質變得軟爛多汁,同時又保留了一定的嚼勁。每一碗拉面拉好后,先會舀一大勺骨湯,再盛一大勺炸醬,撒上蔥花香菜作為點綴,激發高湯的鮮美,淋上秘制辣椒料汁,最后的點睛之筆是配上張勇自家腌制的酸菜,這碗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的拉面才算完整。

秋去冬來,季節輪換。那些天未亮就已擺好的早餐小店,以平凡生活的煙火氣點亮一日之初,為這個冬日帶去一絲溫暖。20多年過去了,這家拉面店見證了東城角街巷早餐文化的變遷,但面的味道始終沒變,令人久久回味,不少遠走他鄉的食客,總會挑選一個契機,專程回來與拉面赴約,品嘗這記憶中的味道。拉面師傅,以一顆純粹的匠心,精心雕琢著每一碗拉面,用勤勞的雙手在一碗碗面中拉出了舌尖上的美味。


家鄉的風土氣息已經多角度融入我們的一蔬一飯、一行一業、一風一景之中。每個竹溪兒女無論身在何處。熟悉的家鄉美味始終在舌尖縈繞。一碗拉面演繹著美食的傳奇,匠心堅守,不斷書寫美味故事。看世間美景,品人間美好。總有一些地方,在記憶深處藏著心中的至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