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wǎng)訊記者 鄒啟明 王曉云 報道:紀錄片《早餐中國》里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家鄉(xiāng)的味道。”在竹溪,這句話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太陽初升,溪城的大街小巷漸漸熱鬧起來。四季三餐不過一鍋人間煙火,而早餐就像是密謀許久的約定,那一口美味總會與味蕾不期而遇。

水煎包,標準的豫系小吃,卻像一粒種子深深扎根進了竹溪土地,浸潤著秦巴山區(qū)小縣獨有的飲食風味。

記者沿著街頭尋味探訪行至北大街,一陣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抬頭一望,“民心水煎包”明亮的招牌映入眼簾。

走進店內(nèi),顧客爆棚。三名工作人員分工明確、忙碌不停。

“老板,這一鍋有我的嗎?”“老板,2個韭菜餡的、1個蘿卜餡的!”“韭菜餡、蘿卜餡一樣來50個打包帶走。”

除開打包帶走,很多還是選擇堂食。大家圍桌而坐。當牙齒輕觸那層酥皮,“咔嚓”一聲,味覺便打開了開關(guān),不斷輸出令人愉悅的多巴胺。這酥脆的外皮既是水煎包的迷人外衣,更是它被食客偏愛的特色,每處面褶里都藏著探水的快感。

水煎包的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澤金黃,皮薄餡大,一面焦脆,三面嫩軟。

水煎包的做法簡單,先發(fā)酵其老面,再剁其餡,講究“包子無褶、兩薄餡”。先挖一勺韭菜餡放到面皮里,再來一勺蘿卜餡,填進包子皮里,用手一搓,包成圓形,放進油鍋,兌水煎制,水油相遇便有了奇妙的反應(yīng)。

以油煎至起焦殼止,待湯汁收盡之后揭起鍋蓋,香味撲鼻而來。全程制作約八分鐘。

店主李艷梅告訴記者,她做水煎包這一行快16年了,每天凌晨4點,她便來到店里準備當天食材,揉面、拌餡、揪劑子、煮綠豆南瓜粥……
隨著晨曦漸亮,新老顧客紛至沓來。她家的水煎包以傳統(tǒng)手工制作為主,食材干凈,餡料新鮮,一天能做20多鍋,每天能賣600個,一天的營業(yè)額1200元不在話下。除開水煎包,店鋪還提供綠豆粥、南瓜粥等小吃,價格實惠,深受市民歡迎。

到了中午12點,忙碌了一上午的李艷梅慢慢開始收工,盡管她直呼疲憊不堪,但臉龐總掛著開心的笑容。竹溪的“過早”文化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最真實寫照,溪城人民的勤勞與質(zhì)樸總在這里展現(xiàn)和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