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訊 記者 張亞楠 報道:陽光初灑的清晨,東門街迎來了新一天的熱鬧時刻,街道兩旁早餐店鋪里市民熙熙攘攘,各色早餐香氣飄飄,煙火氣伴著人來車往升騰,開來每一個人都在這里用美味早餐開啟新的一天,書寫自己的生活百態。

滄桑古樸的東門老街承載著溪城人民濃濃的鄉愁。這條街巷店鋪云集,數不清的小吃店透出滿滿的質樸與濃濃的生活氣息。這里大多數店面無招牌、無店名,但獨一無二的美食味道,成為了它最響亮的標簽,也串聯起東門街獨有的小吃文化、民風民俗、市井演繹。


走在青石鋪至的街道,穿過老城門洞,便可看到有許多食客拿著盤子排隊等候的場面。大家圍著煤爐上一口碩大的鋼精鍋翹首以盼,等待美味出爐。老板揭開鍋蓋,一個個雪白的包子胖嘟嘟地藏在熱氣騰騰的霧氣中,肉餡的鮮美與面團發酵后的麥香撲鼻而來,此刻食欲被撩撥到了頂峰。在這里吃小籠包是要拼手速的,出鍋后的包子還未等老板分發,食客們就已經迫不及待開啟“自助模式”,一搶而空。



文化有源,飲食有根,而扎根于記憶深處的,是深深的鄉愁和家族的親情紐帶。這家生意一直火爆的包子店叫“秦家包子鋪”,1980年開門營業,一直屹立在東門老街,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如今,五十余歲的羅學軍是這家包子店的店主,1996年他從岳父秦志華手中接管這家包子鋪后,他又經營了近三十年。這家從父輩手中傳承下來的老字號,不單只是一籠包子,更是味道和技藝的延續。
△秦家包子鋪店主羅學軍
羅學軍介紹說,他家的小籠包全部純手工制作,用傳統的大口鋼鍋和明火蒸出來,每天早上七八點鐘客流最多,店里也非常忙碌。

△顧客
“由于是新鮮現做,基本每天準備的餡料可做40多鍋,一鍋一次可以蒸60個小籠包,一個月的營業額在10000元左右。”羅學軍一邊包著小籠包一邊介紹道。他們店不僅有現包現蒸現賣的小籠包,也支持郵寄快遞,讓身在外地的竹溪人方便吃到地道的家鄉味。
△羅學軍



時間在流轉,歷經三四十年的包子依舊是記憶中的味道,潔白松軟,薄皮大餡,蘸上兩勺辣椒醬,一口咬下去,辣醬的微辣略帶酥麻,面香餡兒嫩,辣油香和肉餡的咸香互相成就,久吃不厭。

“秦家包子店”食材新鮮,價格親民,每天早上來這里吃小籠包的市民絡繹不絕,感受悠然愜意的小城慢生活和人間煙火氣。以早餐為核心的小型商業生態,傳承和延續著竹溪獨有的過早文化,展現了溪城人民的勤勞與質樸,也推動了東門老街“早餐”經濟的發展。對竹溪人來說,沒有什么能夠比一口東門小籠包更解鄉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