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位社區工作者,在同事和居民的眼里,她是一位愛崗敬業、任勞任怨、熱心助人的好書記;在家人眼里,她是位尊老愛幼的好兒媳、好嫂子、好長輩;在鄰居們的心目中,她是位樂善好施、開朗率直的貼心人。多年來她一直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嫂、為人母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她就是城關鎮鼓樓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冬梅。

以孝為先,贍養老輩盡孝道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李冬梅的家里卻總是上演著“久病床前有孝媳”的動人故事。自從她嫁入這個大家庭之日起,似乎照顧老人和大小家務事都落在了她這個兒媳的肩上。從照顧70多歲的老奶奶開始,那時,她嫁入夫家不到兩年,帶著不滿周歲的女兒放棄了工作,丈夫工作很忙,經常下鄉出差,是她一直在老奶奶的病床前端水喂飯,為老人梳頭洗腳,多少個日日夜夜,那種滋味從未與人言及。沒過幾年,又遇上公爹三年摔跤兩次,導致腰部、腿部多處骨折致殘,也是她一人在家細心照料,甘當公爹的拐杖,每天背進背出,端茶遞水事事當心,洗衣做飯時時殷切。

2005年以后,公爹一家從鄉下搬到縣城,本以為可以輕松好過幾年,哪知道公爹大腿骨壞死必須二次手術,公婆高血壓輕度中風,胳膊、腳踝多次骨折住院,是她全力照顧著老人的吃喝拉撒。在這個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中,她既要照顧多病的老人,幫他們洗頭、洗澡、洗衣、燒飯,又要照顧好自己幼小的孩子,忙起來總是顧不上吃飯,很晚才能睡覺。為了家庭,她像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高強度、超負荷地不停運轉著……一件件、一樁樁,都是她有條不紊地操持著、忙碌著。

近幾年來,她在社區工作以后,都說她像超人一般,經常同時照料腦梗復發的公婆和突患冠心病的公爹!住院期間,她買藥掛水,照顧生活,無微不至。禍不單行的是,年近80歲的公婆去年再次摔跤導致大腿骨折,生活不能自理,老人需要24小時監護,各自忙碌的子女們一下子緊張起來,也有人勸她:“你婆婆都快80歲了,動手術風險太大,還是不要冒險!”她一聽就急了,態度堅決地說:“媽媽一生都要強,人老了更要讓她行動自如,再苦再難,老人的身體健康都是第一位的,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給婆婆找最好的專家來手術。”很快婆婆在縣城醫院接受了市醫院的骨科專家手術,安排了特殊護工24小時陪護,于是人們常常能看到一個腳底生風、一路小跑的身影來回穿梭于醫院和公爹居住的小區之間。每日下班后她一邊要給手術后的婆婆送飯,還要擔心腿腳不便的公公一人在家吃不上飯。因為飯點電梯忙,又擔心婆婆餓著,她經常等不及電梯自己爬上7樓送飯菜,等喂好了婆婆擦洗收拾完畢后,她那圓潤的額頭早已汗流滿面,而一臉笑容的她卻忘記了自己從下班忙到現在滴水未進。婆婆住院整整3個月,她卻瘦了8斤。大家都說,這樣的好兒媳,比親生閨女還親、還貼心。
以和為貴,團結和睦樹新風
人們常說:“姑嫂之間不好處,在一起時就像鍋碗瓢盆一樣叮當響。”但李冬梅卻總能給人帶來一種如沐春風的親切感。

她在娘家弟妹中是賢惠的大姑,在婆家弟妹中是淑德的大嫂。在她的家庭中似乎沒出現過矛盾沖突,大家互相體諒,尊老愛幼,寬容謙讓,形成了相互理解、尊重、關愛的文明家風。她平時忙完工作總是體諒著弟弟妹妹主動多做家務,幾個弟妹哪家有事她總是全力分擔,除了照顧家中多病的老人,照顧幾個小姑坐月子、帶小孩也是她一個都沒落下的重擔。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她就像一個母親一樣照顧著小姑們的月子飲食起居,從千里之外的南山深處購買食材,每天變著花樣為小姑調節月子食譜。寒冬臘月,怕孩子的衣物用機洗不干凈,她堅持用手在刺骨的水里搓洗。每晚還要起夜好幾次給孩子沖牛奶、換尿布。一發現有誰身體不適,及時請醫拿藥,問寒問暖,使家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了安慰,身心上得到了健康。同時也給小姑們樹立了榜樣,各自的家庭都能和睦共處,鄰里之間的姐妹們也紛紛效仿。

她不但在家務事上是弟妹的楷模,更是晚輩成長的引路人。在孩子們學習工作不順心時,她常常給以鼓勵,給孩子們再次起航的力量;在孩子們取得成績時,告誡其要戒驕戒躁,不斷進取。她常常主動打電話關心遠嫁女兒的生活與工作上的情況,常常教導女兒要處理好婆媳關系。她總是耐心地教導晚輩們要尊老愛幼,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周末閑暇之余,她常常主動把孩子們接到身邊照顧,為其烹飪美味佳肴,傾注全部心血照料和呵護孩子。轉眼間,雖然孩子們都已漸漸長大,但她還是會經常帶著孩子們去郊外游玩。

李冬梅,名如其人,她就像那寒冬季節里傲然盛開的梅花,用她柔弱而又堅強的雙肩挑著工作生活兩副重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忘我地工作著、生活著;用她默默無聞的行動詮釋著中國女性賢良淑德的光輝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