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她是同事的“師傅”,是學生的“云姐”;在家里,她是媽媽的女兒,卻是兒子的“劉女士”。她就是蔣家堰鎮中心學校教務主任、小教處主任劉巧云。

28年來,劉巧云始終扎根基層,堅守在偏遠的山村學校,將自己的青春獻給了大山里的孩子們。
愛學生 做孩子的護航人
“同學們一定要慢審題、細做題,認真對待每一道題。把好計算準確關,避免不必要的丟分;把好理解審題關,寧可多審三分,不搶答一秒;把好表達規范關,嚴格按照老師平時要求邏輯表達,避免丟失步驟分……”在九年級(1)班教室外,劉巧云正在給學生上中考前的最后一節課。當下課鈴聲響起,劉巧云才戀戀不舍地離開教室。

“云姐,帶完我們這一屆,您下學年不會再帶畢業班了吧?您太累了,也該休息一下了!”走廊里,一群孩子圍著劉巧云嘰嘰喳喳地說著。
“我也不知道,這要看學校安排啊。”她笑著回答。其實她也不記得有多少次學生這樣跟她說了,但每一年她還是守在畢業班。
今年49歲的劉巧云出生于蔣家堰鎮龍堰村5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96年從竹山師范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龍壩鎮草場壩小學任教,從此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
劉巧云和藹可親,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熱愛教學,善于動腦筋,喜歡把抽象、枯燥的數學課變成輕松活躍的辯論賽。她把數學運算、數學概念與生活緊密相連,并編成順口溜,讓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簡單易記。學生們私下總說:“我們最喜歡上云姐的課,數學課太有意思了,不學好數學都會有愧疚感。”

劉巧云不僅教學認真負責,對學生更是關愛有加。28年來,她走遍了蔣家堰鎮32個村的角角落落,每年家訪、談心上百次,將愛心送到每一個孩子身邊。
“聽母親說,弟弟吳松今年要參加中考了,突然想起15年前自己的中考,仿佛一切都在昨天。”今年中考前夕,劉巧云收到在深圳工作的學生吳庭能發來的短信:“一晃15年過去了,15年前的事我卻怎么也忘不了。”
吳庭能是劉巧云2009年帶的九年級畢業生,中考成績優異被鄖陽中學錄取。因家庭貧困,交不起學費,一家人愁眉不展。得知吳庭能的情況后,劉巧云二話沒說,第二天便帶著他到縣城鄖陽中學招生處給他交了報名費。在高中求學的幾年里,劉巧云時常關心吳庭能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還托人給他帶去一些生活費。高考時,劉巧云專程到鄖陽中學看望他、鼓勵他,最終他順利考入理想的大學。

“這么多年過去了,爸媽總是提醒我,不能忘了劉老師的恩情。”吳庭能說:“那些年,劉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我、愛護我、支持我,在我的心里,她就是我的第二個媽媽。”
愛工作 做教師的引路人
劉巧云就像學校里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2012年以來,為了學校發展,她先后擔任教務主任、年級主任、小教處主任。
在劉巧云擔任教務主任期間,學校教學成績發生了質的飛躍,從排名靠后一躍進入全縣前列,這是她和團隊深研課改、規范課堂、鐵面巡課的結果。那時候,她經常熬夜研究教學,尋找提高課堂效率且適合孩子們的學習方法。她是一名數學老師,卻經常研究學校開設的所有科目,探索各科目的教學特色,制定學校課堂改革三年規劃。劉巧云擔任年級主任時期,學校中考升學率創歷史新高,榮獲全縣“優秀教學單位”稱號。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學校要發展,必須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在劉巧云的幫助下,一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為教學骨干。
今年32歲的楊堅強是蔣家堰鎮中心學校九年級數學老師,他還有一個身份是劉巧云結對幫帶的徒弟。因為是第一次帶九年級數學,楊堅強心里很不踏實。劉巧云從備課、上課再到作業設計等方面對其進行細心指導。
有一次,楊堅強在準備講“二次函數應用含參問題”時,有幾個問題始終沒弄明白,他只好去請教劉巧云。為此,劉巧云設計了一套專題練習,在自己班上上了一節示范課,讓楊堅強坐在教室后面和學生們一起聽課。她把兩種類型的題各挑一題,引導學生細細分析,并說明這樣做的原因,然后把兩道題放在一起對比分析,總結規律,找出解題技巧。

這節課,楊堅強聽得特別仔細。事后,他說:“師父,我把自己放在學生角度去思考,把兩種情形一對比,直接頓悟了!”劉巧云說:“我也要反思,有時候我給你講問題有些簡略了。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引導學生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多讓學生自己思考,找到疑問,教師重在釋疑,不能想當然地講。”
楊堅強回到自己班上上這節課時,劉巧云靜靜地坐在后面觀察,一是觀察他的授課要領,二是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結果,效果特別好。
課后,劉巧云笑著對楊堅強說:“你這回不僅徹底弄懂了,比我講得更好,學生理解得更透徹!”

愛家人 做父母的好女兒
因為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劉巧云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品德。不幸的是,2012年,她的弟弟因病過世。她的父母經歷了中年喪子的痛苦,身體大不如前,家庭重擔落到了劉巧云身上。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修養。”劉巧云說,雖然自己工作很忙,但是她必須盡到自己的責任。
“三年前父親生病住院,差點成為我一生的遺憾。”提起生活中遇到的艱難困苦,劉巧云紅了眼眶。

“你爸爸今天起來腳疼痛難忍,你快回來看看吧。”2021年臘月初一早上,劉巧云接到母親打來的電話。她連忙把父親接到鎮衛生院住院治療。父親在衛生院住下后,她叮囑母親照顧好父親,就急忙趕回學校上班。因為九年級教學任務重,她沒法時刻守在父親身邊,只好時時電話聯系。
三天后,正好是父親的生日,劉巧云想把父親接回家,詢問父親病情是否好轉時,父親卻說:“不僅沒見好轉,而且腰也開始疼了,還發燒。”劉巧云詢問醫生,醫生說沒有查出病因。情急之下,劉巧云將父親轉至縣城醫院治療,因為忙于工作,她只能抽空過來看望,平時父親都由母親照料。可十幾天過去了,父親還是反復發燒。她希望能守在父親身邊盡孝,可又放心不下臨近考試的50個孩子。

臘月十四,考試一結束,劉巧云就急忙趕到醫院。醫生告訴她,父親患上了敗血癥。
聽到此言,劉巧云如五雷轟頂,內心無比悲痛。她迅速聯系醫院,將父親送到十堰城區的三甲醫院治療。
此時,在外地打工的丈夫也趕了回來,兩個人在醫院衣不解帶地照看了半個月,父親的病情終于有了好轉。那段時間她一直守在醫院,直到父親出院。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因工作成績突出、事跡感人,近年來,劉巧云獲評十堰市優秀教師、十堰市第五屆及第六屆學科骨干教師。

短 評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劉巧云在三尺講臺上默默耕耘,用心血和汗水詮釋著什么是愛心、責任和奉獻,什么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劉巧云希望能夠有更多人走進農村,關注農村的孩子們,為農村的孩子們帶來更好的教育,讓農村的孩子們能夠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她是一道光,給孩子們帶來希望。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鑄魂。“楷模”并非高不可攀,“優秀”其實人人可為,愿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見賢思齊,不斷汲取前行的力量,在平凡崗位上堅守初心和使命。
報道/通訊員 何衍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