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夾溪溪水惡,一徑秋煙鑿山腳。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墜膽已落。”這是十巫南高速5號便道地形地貌的真實寫照。7月21日,歷時11個月的修建,十巫南高速5號便道終于順利貫通。

一面臨山,一面臨崖是施工現場的常景。十巫南高速5號便道全長5.77公里,挖方工程量約52萬立方米,填方工程量約12萬立方米,是項目全線臨建工程中的“硬骨頭”。作為通往紅巖大橋、紙坊2號、3號隧道的“生命線”,便道修建是關乎項目工程節點能否如期完成的重要因素。

“十巫南,實在難。”這句口頭禪在十巫南高速建設一線廣泛流傳,足以見得項目便道修筑過程的艱難。“剛進場時,面對便道施工選址,高山縱橫、植被茂密,一無路、二無地、三無電,大型機械無法進場,施工前的準備工作十分艱難。”十巫南五標負責人范子豪說道。

面對如此艱難的建設環境,要修建一條5.77公里的施工便道談何容易?為此,十巫南高速五標項目部組織技術員反復對現場地形進場踏勘。測量人員在當地老鄉帶領下系著安全繩,帶著小洋鎬、鏨子、錘子等工具,在近乎垂直的陡坡上,一點一點敲打著堅硬的山巖,硬生生地開鑿出一個個淺淺的臺階,以供踏足前進。他們用雙手扒著巖面來往于作業平臺和便道之間,測定主線位置,并最終確定5號便道的可行線路方案。

地質極其復雜、勘測過程難、便道開口施工難、安全管控難。針對特殊的建設環境,湖北交投鄖楚建設公司領導班子多次親臨現場,結合實際情況,幾番謀劃,決定采取“永臨結合”便道修筑原則,確定修建“掛壁公路”作為施工便道。便道方案確定后,實施過程仍是困難重重,5號便道處于懸崖峭壁上,地理位置極為不利,地形變化起伏大,地質條件復雜,且存在滑坡體,隨處可見百余米的斷崖深谷,嚴酷的自然環境成為項目建設的第一道考驗。此外,便道還要經過水庫上方,這使得施工組織受到更大的限制,同時,邊坡上方還存在高壓鐵塔,這無疑給便道修筑帶來了更多的安全隱患。

在施工中受險峻地形的限制,便道施工只能采取單工作面進行,加上很多地方坡大、彎急,大型車輛、機械設備根本無法進場,只能采取農用車多次倒運。為確保作業人員及過往車輛的安全,項目部在地質條件差、巖石松散的高邊坡處掛設防護網,有效遏制了落石現象。同時使用人工配合安全繩索向下的運輸方式,成功解決了便道階梯爆破時炸藥運輸和挖掘機清渣時供油困難問題。面臨各種艱難險阻,項目部迎難而上,逐一突破,在懸崖峭壁上不斷挑戰極限,創造奇跡,經過300多個日夜奮戰,卡在項目施工“咽喉處”5號便道終于順利打通。

而這些,僅僅是十巫南高速便道修建的一部分,深山峽谷鋼棧橋、水上鋼平臺,蜿蜒崎嶇的施工便道穿山嶺,跨河流,遍布在橫跨秦巴山脈84.9公里的施工線上,連通項目建設“一線牽”。

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十巫南高速公路建設者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憑借堅強的意志開山鑿路,凝聚智慧和力量為山區群眾建設一條穿山越嶺的高速“巨龍”,讓便捷出行、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的“幸福音符”唱響在秦巴山區。(馬超 張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