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今天8時09分,我們迎來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
“立”,有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結果。
不過,立秋雖然到了,但還尚處于“三伏天”期間,暑氣一時難以消散,氣溫降低仍需時日。

拂面清風帶來絲絲涼意,繁蔭濃綠染上點點金黃,燦爛陽光還在訴說著夏日的故事,幾片落葉已經帶來了秋天的消息。
秋來無聲,秋韻有形,一片秋葉,一池秋水,水霧在草葉上凝成露珠,千里沃野開始色彩斑斕,一幅秋日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立秋前后,各種農作物生長旺盛,從南方到北方,中稻開花結實,大豆結莢,玉米抽雄吐絲,棉花結鈴,甘薯迅速膨大,昭示著又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房前屋后,窗臺屋頂,晾曬應季成熟的作物,稱為“曬秋”,多吃有營養的食物,為身體補充能量,名為“貼秋膘”,再來一口清甜的西瓜或香瓜清涼解暑,唇齒留香,是為“咬秋”,民俗讓立秋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落葉知秋,歲月迎豐,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讓人產生無限憧憬的季節,你知道嗎?立秋也分“公母”,俗話說“公秋爽,母秋熱”,公立秋之后比較涼爽,母立秋則意味著還要熱一段時間,今年農歷七月初四立秋是“母立秋”,說明接下來的天氣還會比較熱。
一、立秋節氣介紹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未月的結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時間在農歷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歷8月7-9日之間)。"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
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二、立秋節氣習俗
曬秋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一葉知秋的同時,也意味著民間收獲的季節到了。曾頂著酷暑辛勤耕耘的勞動者們,將在金燦燦的田野中獲得豐收的喜悅。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村莊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收成的農作物,慢慢演變成了名為“曬秋”的傳統農俗現象。
貼秋膘
立秋的民間習俗相當豐富,“貼秋膘”就為其中之一。古時候,人們會在“立秋”當天稱量體重,將體重與立夏時進行對比。那時人們的日子并不富裕,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飯不思,食不知味,經歷“苦夏”的人們大多會瘦了不少,于是便有了“貼秋膘”一說。俗話說:“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立秋這一天,人們可以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但需要提醒您的是,立秋不代表天氣立刻變涼,貼秋膘時切忌暴食暴飲。
啃秋
“啃秋”,也稱為“咬秋”。即在立秋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江蘇等地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其實在入秋時節多吃果蔬,也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臥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們在立秋這一天,會選擇一個陰涼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將過去,暑熱難當無法安眠的日子即將過去,天氣慢慢轉涼,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著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產已經過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氣歇一歇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夏天多會“夏瘦”,秋天到來,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長回來。
祭祀祈福
祭祀祈福也是立秋非常重要的習俗之一。每逢立秋節氣,民間都會舉辦秋會,祈求風調雨順,安康順遂。還有的地方要“鬧秋社,慶豐收”,感恩上蒼和祖先的庇佑,并舉行嘗新儀式,嘗試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辛勤換來的收獲。時至今日,很多地方仍舊沿襲著這樣的習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