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餐煙火暖,四季皆安然,7月28日晚20:06,CCTV-1央視綜合頻道大型美食文化類節目《三餐四季》湖北篇,尋味十堰,竹溪蒸盆霸屏7分30秒,為全國觀眾帶來了一場“舌尖上的盛宴”。

5月30日、31日,央視《三餐四季》欄目組,走進十堰,以美食+美景+體驗的方式,探尋那些隱藏在三餐四季中的十堰味道。

午飯時間,欄目組在五二集貿市場,支起“三餐廚房”,特別邀請到了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竹溪蒸盆代表性傳承人王先志,現場利用18道食材,新鮮烹制竹溪蒸盆。



明星嘉賓陸毅,親手體驗了蒸盆中,蛋餃的制作方法。


蒸盆出鍋后,香氣四溢,色澤鮮美,令人垂涎欲滴。


引得現場嘉賓和觀眾直呼“好香”、“流口水了”,迫不及待地分而食之。




節目中,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湖北省文化遺產研究會會長姚偉鈞提到蒸盆的歷史非常久遠。

確實如此,竹溪蒸盆是湖北老字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曾被中國烹飪大師戴濤帶到中國南極中山站,作為南極站2016年春節年夜飯的一道“硬菜”,并且也曾多次亮相央視,為竹溪贏得中國蒸盆之鄉的美譽。

如今,竹溪蒸盆在全國多個省市地區擁有多家旗艦店。


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更多關于蒸盆的知識吧。
竹溪蒸盆
竹溪蒸盆起源于鄂西北竹溪縣南山地區,是竹溪人招待貴客的一道大菜。它的制作時間較長,一般需要6-7個小時。竹溪南山人熱情好客,來客人了總想傾其所有把客人待好,可平時只有屋梁上的臘肉和籠里的土雞,加上當時條件稍好的人家才有連二灶(兩口鍋),要想同時燒雞子、燉蹄子,還要做飯,很難在短的時間內完成。主人急中生智,干脆把雞子、蹄子一盆蒸出來,這就是蒸盆的最初來歷。關于蒸盆的來歷,有多種說法。除了“五師突圍說”以外,有代表性的是“薛剛反唐說”。

據傳,唐朝時期,薛剛在正月十五大鬧花燈打死太子后,武則天下令將薛家滿門抄斬,在武三思追殺下,薛剛被逼與妻子在臥龍山含淚離別,獨自一人逃至泗水關(今竹溪縣豐溪鎮境內),投奔本家哥哥薛義。薛義以前在販賣私鹽中被官府緝拿關在長安獄中,后被薛剛救出并安排他到泗水關任總兵,這次他逃過“滿門抄斬”一劫,是因為薛義高價賄賂了太師張天左,將名冊作了改動,不在薛剛家族之列。

話說薛剛到了泗水關城外,遞上帖子,中軍將帖子傳給薛義后,薛義暗想:薛剛已被皇上下旨緝拿,我這時若藏他,豈不受拖累。便與夫人楊氏商量:“薛剛已到我們這里逃難來了,如果我們趁此機會把他抓起來解往長安,還可以官升三級,你我今后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捉住了他真是一兩骨一兩金,一兩肉一兩銀呀。”楊氏大怒說:“虧你想得出來,弟弟把你從獄中救出來,又安排你任總兵,你不思圖報,如今恩人有難,你還想落井下石,會遭天譴的。”薛義見楊氏這樣說,知道明的不成,便假意說:“我哪有抓他的想法呀,是試一試你,是不是見財起意之人?!睏钍戏蛉诉@才轉怒為喜。薛義說罷便去接薛剛,叫楊氏安排宴席為薛剛接風。到了晚上,總兵府內一派熱鬧景象,只見一排排婚燭在微風中搖曳,寬大的客廳中央擺放著很少用的油光晶亮的八仙桌,與氣氛不相稱的是偌大的八仙桌僅僅坐了三人。薛剛坐在首席,左為薛義,右為楊氏。三人坐定后,楊氏吩咐上菜。先是上的四大(四個用大瓷碗盛的涼菜有牛舌、豬舌、鴨舌、雞舌)、六?。鶄€小碗盛的蒸菜有大酥、小酥、條子、紅燉、圓子、蹄腳)、八賓盤(即八個炒菜),最后上的是一個大陶盆裝的熱氣騰騰的蒸盆。

席間,薛義親自把壺,弟兄二人頻頻碰盞,好不親熱。當蒸盆上來后,楊氏站起來給薛剛揀菜,口中念念有詞:“恩人明天滿十八歲,我特地吩咐廚房做了這一道用十八種山中的好菜合在一起的汽水蒸盆,一是祝君有財不外流,有才不外露;二是愿你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不受別人欺負;三是你在落難之時,有十八羅漢保佑你……”薛剛本是性情直爽之人,加上哥哥熱情勸酒,嫂嫂又是情真意切,言辭中充滿關懷,便把一切煩惱置之腦后,盡情享受著美酒佳肴。殊不知薛義暗起賊心,早就準備了一把九轉陰陽壺,就是一把壺內有陰陽之分,陰為“迷魂湯酒”,陽為白開水,他給薛剛斟的是陰壺,自己喝的是陽壺。薛剛本是疲憊之軀,也無戒備之意,剛把楊氏揀的菜吃完,便一頭扎在了八仙桌上。后來山區的婦女為了紀念大仁大義的楊氏夫人,都仿效她做的蒸盆來招待尊貴的客人,并且世世代代傳頌著她的美德。
竹溪蒸盆宴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種慷慨好客的文化傳承,歡迎大家來竹溪,觀賞田園風光、品嘗舌尖美味、感受天然氧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