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連阡陌,山鄉筑坦途。時下,行駛在鄂渝陜交界的秦巴腹地——我縣域內的廣袤鄉村,一條條暢通便捷的鄉村公路聯村通戶,串起沿線一個個興業富民產業,鋪展開一幅路暢、村美、民富、縣強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駐足回首,一“路”見證,崇山峻嶺間布滿開路者的汗水與足跡。近年來,我縣舉全縣之力久久為功、以路為犁、苦干實干,持續高質量推進“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建設,用心探索“農村公路+”新模式,用情推動農村公路由“交通線”向“風景線”拓展升級,用力鋪就鄉村振興“快車道”。

▲龍王埡至黃花溝茶旅融合示范路
通村達戶鋪就百姓“幸福路”
“現在路修到家門口,公交車也開到家門口,我們抬腳就能坐公交進城,簡直太便捷了!”6月15日上午10點50分,鄂坪鄉黃花溝村村民徐永明帶著老伴和孫子,向家附近的公交候車亭走去,趕11點發車的25路公交車。

黃花溝村距縣城29公里,與陜西省平利縣和鎮坪縣交界,全村僅105戶、312人,曾是以農耕為主的空心村。隨著穿村而過的432省道改擴建完成,村內道路也提檔升級,黃花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田園變游園、民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古樹、河谷、土房、中藥材、茶園等“沉睡資產”全部被盤活,昔日的“空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建好一條路,暢通一個村,激活一方產業,帶富一村人。黃花溝村的華麗轉變,正是我縣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構建內通外聯微循環取得的成果。“‘十四五’以來,全縣上下將‘四好農村路’建設納入全縣十大民生事項,舉全縣之力、聚全縣之智推進這項工作。”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吳曉巍說。

建設“四好農村路”,建好是基礎。我縣地處鄂、渝、陜交界的秦巴山區,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占總面積的65%,“出門遍地山連山,抬頭只見碗大天”曾是竹溪人出行難最真實的寫照。為高標準建設農村公路,我縣堅持規劃與政策同步,科學編制《竹溪縣“四好農村路”發展規劃》《竹溪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先后完成縣鄉道提檔升級689公里、通村組道路1145公里、通院入戶路952公里、產業路400余公里、“四好農村路”示范路340公里。搶抓“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機遇,推動示范創建提質擴面,從區域示范引領建設向全域發展轉變。

建好“四好農村路”,離不開資金支持。該縣堅持頂層設計,通過對上爭取、政府統籌、市場引入、群眾參與等方式,打造“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享”全域共建“四好農村路”的大格局。5年來,全縣通過爭取債券資金、融資貸款以及發動社會募捐等形式,累計整合資金20億元投向農村公路建設領域,掀起上下齊心、干群同心的農村公路建設高潮。

如今,在我縣,一條條“四好農村路”修到村頭,通到百姓的家門口。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縣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3231公里,戶戶通硬化路率達100%,村民出行“抬腳上車”、物資進城下鄉暢通,“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幸福愿景照進現實。2023年,我縣成功創成“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水坪鎮桃花島旅游觀光公路
精管細護構筑堅實“微循環”
盛夏時節,熱浪撲面。在縣內公路沿線,一群身著橘紅色工作服的道路養護人員忙著修整路肩邊坡、清理水溝涵洞、修補路面裂縫、維修沿線設施……只為趕在汛期來臨之前,筑牢公路保暢“安全堤”,為群眾安全暢行保駕護航。
公路“三分建,七分養”。為鞏固農村公路建設成果,近年來,我縣按照“有路必管、管必到位,有路必養、養必規范”的工作要求,在“管好、護好”農村公路上做精細文章,成立以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出臺系列政策文件,建立了層次分明的管理責任體系。

因勢利導,組建專群結合管護隊伍。2021年,我縣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掛牌成立,分區設立5個中心管理站,選派15名同志駐各鄉鎮,協助鎮村抓好農村公路建管養工作。建立縣鄉村三級路長制,組建交通運輸行政綜合執法大隊,同步在鄉鎮、村分別設立路長制辦公室、護路站,建成縣有路政員、鄉有監管員、村有護路員的路產路權保護隊伍。

順勢而為,創新信息化管理手段。該縣縱深推進“互聯網+農村公路”管理,充分運用農村公路智慧管理平臺,完善巡回查處、病害上報、分級養護的管理流程,為農村公路“一張圖”和綜合性管理服務平臺提供強有力的數據支撐。

經過多年探索,我縣通過市場化改革解決農村公路“誰來養”的問題,形成示范引領效應。
專業養護提能。創新建立“專養+群養+示范”的分級養護模式,引進培育5家市場主體,依托養護公司機械化、專業化能力,加速補齊養護短板,為提升全域農村公路的養護質量、養護水平、養護效率注入活力和能量。

群眾養護提效。目前,全縣共有15個鄉鎮農建辦和319個村養護隊。我縣充分發揮全省共同締造試點縣優勢,設立176個積分超市,創新將路田分家、路宅分家、路域環境等納入積分制管理,2.3萬余戶群眾深度參與公路養護,實現從“讓我養”到“我要養”的轉變。

量化考核定效。將農村公路建養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綜合目標考核的主要內容,對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進行細化、量化,嚴格考核,推行“群眾滿意制度”,實現養護管理檢查常態化。

多元激勵增效。先后出臺《竹溪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和《竹溪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考評辦法》等系列文件,將農村公路管養納入全縣績效綜合考評,建立月評季督年考核機制。同時,拿出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公路養護獎勵激勵,通過與績效考核掛鉤、與資金撥付掛鉤、與激勵評先掛鉤,進一步解決養護工作難題。

管養出實招,品質見實效。在創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期間,全縣共創建鄉村振興示范路7條、黨建引領示范路10條、最美農村產業路15條,為“四好農村路”建設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峰鎮貢米基地產業路
創新融合邁入發展“快車道”
一路通,百業興。“四好農村路”建設鋪下的是路,連接的是民心,承載的是希望與愿景。

以路為媒、以路興業,我縣高質量推動和美鄉村示范點建設,依托“交通+”融合發展,將交通融入生態旅游、農業產業、鄉村物流體系中,貫通城鄉流動的大動脈,為鄉村振興加速發展提供有力交通支撐。

八卦山省級自然保護區位于泉溪鎮境內,因景區山形形似八卦圖而得名。自通村景區路拓寬升級后,暢游體驗隨之提升,這里如今成為網紅打卡地。在山水濃蔭中,游客們沿著山水畫廊賞森林秘境、四季美景,宛如進入天然氧吧。

路美連風景,引來八方客。目前,我縣建成400余條旅游公路,將轄內15個3A級以上景區、198個景點串聯起來,并開通7條旅游公交專線和定制旅游班線,實現有景的地方車能去、見景的地方車能往。去年,全縣共接待旅客614.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46.7億元。

路通百業興,帶富一方百姓。依托346國道、238省道等“四縱六橫”主干線公路路網,全縣240公里產業路上,車流不息、物暢其流,形成有機綠茶、道地藥材、高山蔬菜等8條農特產品產業帶。12家農業龍頭企業、1243家專業合作社、3.6萬戶種植養殖群眾和100余萬畝產業基地實現聯園串戶,流淌在丹霞山的世界頂級好水VOSS礦泉水更是通過桃源芙絲產業路走出深山、走向全國。產業路帶動3.5萬余人務工就業,實現年產值67億元。

路暢民共富,繪美一座村莊。以百里果廊、百里景廊、百里綠廊為骨架,全縣大力推進公路綠化,以路為媒扮靚鄉村,建設公路景觀節點63處,形成“一路一風景、一鄉一環線、一村一特色”。其中,蔣家堰鎮蓮花片區、中峰鎮同慶溝片區、水坪鎮大石門片區、鄂坪鄉王家河片區等已成為竹溪特色鄉村建設的名片。全縣特色鄉村每年吸引縣內及周邊地區游客近80萬人次。

依托暢美村路,全縣電商物流業實現蓬勃發展。縣、鄉(鎮)、村電商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建設秦巴電商產業園縣級物流配送中心,搭建阿里村淘縣級運營服務中心、郵樂購竹溪運營中心等4個銷售平臺,整合16家物流企業和350余臺社會物流車輛,建成電商扶貧示范鄉鎮3個、示范村17個、村級網點319個;110個本土單品實現網上銷售,網絡覆蓋率達到100%。我縣被授予“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稱號;竹溪農村電商物流模式入選全國典型案例庫。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竹溪交通人將繼續圍繞“四好農村路”建設,更好地服務群眾美好交通出行,加快實現“鄉村振興先行區、綠色發展示范縣”目標,奮力書寫交通運輸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