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縣南部最邊遠的十八里長峽省級自然保護區,有一位年過花甲,白手起家的民營老板,十年如一日,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始終懷揣著一顆真摯善良的心,默默幫助身邊的人和事,詮釋著一位共產黨員助人為樂的博大胸懷,用愛心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樂章,10年來,他不計代價、不圖回報,除先后解決了雙橋農民“過河難”、學生“就學難”、村民“飲水難”外,還重修“雙龍觀”和建起了村民娛樂文化廣場,在當地傳為佳話,被老百姓稱頌甘于付出、無私奉獻、助人為樂的優秀共產黨員和愛心企業家。他就是雙橋轎頂山煤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孝芝。
為民架起致富橋
李孝芝從小家里貧困,1972年參加工作,先后干過鄉鎮企業廠長,林業局副局長。2006年退休回到家鄉,毅然決定承包原雙橋鄉創辦的即將倒閉的鄉鎮企業—轎頂山煤礦,拿到承包經營權后,李孝芝堅持以人為本,大膽改革、不斷創新管理體制,通過采取入股和吸納民間資金等形式,不到半月時間,多方籌措資金200多萬元,購置設備,引進先進技術,廣納管理人才。經過兩年多時間打拼,徹底使煤礦從小規模粗放式生產到系統化、規模化生產轉變,從年產幾千噸煤到六萬噸以上產量的提升,去年又順利完成“三改六”工程建設。硬是把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從生死線中拉了回來。產量不斷提升,隨著安全保障機制健全,經濟效益也越來越好,雖然,他已從一個國家干部,變成了一個個體“老板”,但富裕起來的他那顆熱心公益事業的心沒變,為國分憂、為民解難的共產黨員本質沒有忘。
2007年冬天,眼看一座原大集體修的通往老木孔的小橋逐漸變為危橋,當地百姓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老李得知這一情況后,毅然決定將此橋拆掉重建,經過四個多月的精心施工,一座長15米、寬6米、高9米,投資12萬多元,他自行設計的嶄新大橋建成并正式通車,通車那天,村里不少農民放著鞭炮前來慶賀,并命名這座橋為“致富橋”。老李除興建一座新橋外,還對原雙橋幾十年的瓦木結構的木橋,進行維修加固,把過去木頭梁換成鋼梁,確保了百姓出行的安全,所花2萬多元,全是由他個人承擔。
損資修校扶特困
“治窮先治愚”,對這一千古不變的道理李孝芝理解最深。他說:“教育事業的發展是關系子孫后代,國家興衰的大事,也是關系經濟發展快慢的大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就嘗夠了沒有多讀書的苦頭,我愿為教育盡微薄之力”。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2007年暑假期間,李孝芝對雙橋完全小學60年代建的教學樓進行全面維修與加固,貼瓷磚、裝不透鋼防護欄、換蓋瓦、建綠化帶。為了勉勵師生好好工作和學習,2008年教師節前夕,老李又從江蘇購回學生“洋桌、洋椅”150套,還為老師添置辦公桌椅12套。近幾年來,李孝芝累計義務捐款15萬多元,用于雙橋教育事業的發展。
拯救一個失學青少年,就是拯救一個未來!李孝芝除了捐資改善辦學條件實行硬件建設外,還主動幫助貧困學生,讓他們和城里孩子一樣完成學業。他公開承諾:雙橋老百姓的子女,無論到哪里讀大學,只要考上一類大學每人每年資助1萬元,二類大學每人每年資助5000元。2007年8月,雙橋四組劉定祥的兒子劉敬東考上東北大學,得知這一消息,老李親自把1萬元交到了大學生劉敬東的手里,并勉勵他說,“要好好完成學業,你是雙橋人的驕傲,如果取得好成績能繼續深造,我還要獎勵”。去年,劉敬東在老李無微不致關懷培養下,完成四年大學學習任務后,又考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深圳校區讀研。老李又兌現了他的承諾,像往常一樣,拿1萬元助學金發給劉敬東手里。近年來,雙橋不少學生在李孝芝助學金、激勵和親切關懷下,現有20多名學生考取一、二類大學,如雙橋村的鄒滔、杜明艷、劉國剛,還有雙坪村的朱均、姜符超等同學每年都能享受李孝芝發放不同類別的助學金,截止目前,共發放助學金 50多萬元。
扶危濟困解民憂
老李不僅關心教育事業發展,對待員工以及孤寡老人、殘疾人的冷暖也是銘記于心。。他常說,“資源是國家的,發展的政策和機遇是黨和國家給我們的,回報社會是每個人的良知,扶危濟困是我們大家的應盡之責。我要讓國家、社會、地方、群眾、職工共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曾記得,2008年5月12日那天,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當老李從電視上看到6萬多人遇難,數十萬人流離失所這悲慘一幕時,他是老淚縱橫,得知保護區管理局啟動捐款活動,他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伸出援助之手,向災區捐款1萬元現金,為災民送去溫暖,用自己的愛心照亮災區人民的生命。
在保護區里,老李是出了名的熱心腸,2009年8月,當了解到雙橋村八組有45戶人家因人畜飲水困難,長年累月吃著未經處理的山坑水,水質差,水源不足,使村民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威脅,氟骨病、腸胃病、肝病十分常見情況后,李孝芝又把目光轉向了解決村民飲水難的問題上。捐資7萬多元,不到三個月時間建起了水塔,使雙橋八組村民吃上了安全衛生飲用水。
助人為樂,心里總是裝的老百姓
隨著保護區經濟快速發展和黨的惠民政策的實施,逐漸富裕起來的村民迫切要求享受城市文化生活,當李孝芝得知這一消息后,2010年元月,主動提出:“一是在保護區雙橋村重修“雙龍觀”,恢復雙橋道教文化,二是興建一個文化娛樂廣場”,并義務捐款50多萬元,親自參與策劃和設計、并組織施工,不到三個月時間,“雙龍觀”和文化廣場建成。“雙龍觀”和文化娛樂廣場建成,大大豐富了山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每當清晨,散步習武的、燒香拜佛的、唱歌、讀書、溜灣的,都趕來湊熱鬧,夜幕降臨,不少村民又在閃爍的霓紅燈下,充滿激情的舞曲中,唱歌跳舞,直到深夜。
李孝芝不管是對待自己的員工,還是孤寡老人、殘疾人、五保戶都視為親人一般,除逢年過節外,每當職工在生產、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他總是鼎力相助,拿出千兒八百支援,除此之外,老李每年都要為本村30多人老、病、殘、五保戶送去米、油、肉等物資,每次物資捐款都是萬余元。
“有困難找老李”,這是流傳在保護區老百姓嘴里的口頭禪。去年,曾在雙橋村擔任過村書記聞明海等三名主職干部找到李孝芝說:“我們現在退職了,人又老了,沒享受到應該享受的待遇,生活無著落,請求解決我們過去村里沒有錢向人社局交納養老保險問題。”老李二話沒說又是找人,又是拿出資金6萬多元向人社局補齊了三名干部的養老保險,解決這三名干部養老大事。現在這三名干部已辦理退休手續,每月都能領到幾百元錢的養老退休金。另外,原雙橋鄉鄉鎮企業的管理干部和技術工人因企業倒閉,當時沒有得到應該解決的問題曾出現多次上訪,為了維定民心,李孝芝又自己拿出20多萬元現金,補交上20人養老金,并徹底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近些年來,保護區為了積極響應縣委、縣政府號召,大力發展烤煙生產,李孝芝也沒少出力,一方面積極主動支持管理局工作,另一方面采取有地放矢降低煤碳銷售價格,把好處讓給煙農,用于發展烤煙生產,老李這一善舉不僅大大調動了煙農發展烤煙的積極性,解決了煙農經濟困難,更重要的使長峽保護區的植被得到有效保護。據了解,從06年開始發展烤煙至今,共累計降價銷售煤750噸,共為百姓讓利11萬多元。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老李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助人為樂的事數不勝數。當別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助人為樂,他總是充滿激情的說:“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吃穿都夠用,看見有部分人還沒脫貧,心里過不去,總是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有生之年能幫多少是多少。為村里做點事,為別人做點事,沒什么了不起,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近幾年來,李孝芝甘于付出,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共累計義務捐款174萬多元,用于保護區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基礎建設以及解決老百姓生活困難。他的公益善舉、誠實守信經營和助人為樂的精神得到社會和上級的認可,曾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表彰:2008年—2009年度被湖北省國家稅務局、地方稅務局評為年度納稅信用等級A級納稅人;2008年度被十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評為全市先進私營企業;2009年9月榮獲湖北省十大扶貧突出貢獻獎稱號;2009年—2011年度被縣人民政府評為優秀民營企業。(魯仲順 孟正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