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郭承橋 鄒建華
31年來,她用心和愛溫暖院民;31年來,她是福利院孤兒們的“媽媽”、是孤寡老人的“貼心女兒”。她,就是縣社會福利院護理班長肖玉萍。
2012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縣社會福利院收養的孤兒沈明超將要參加這次高考。早上7點,肖玉萍把剛起鍋的肉絲面捧到沈明超的面前,親切地說:“吃吧,孩子,不要著急,時間還早著呢。”孩子臨出門時,她看過孩子荷包里裝的身份證、準考證后,捧出一把水果糖,又塞給孩子50元錢。之后,她拉著孩子的手,說:“好好考,要堅信自己能行。”孩子走了,她目送很遠很遠。
這一幕,其實是平凡的歲月中肖玉萍送別孤兒參軍、參考的一個鏡頭、一個場景而已。過去的歲月里,這樣的鏡頭、這樣的場景在肖玉萍身上上演過很多次。
47年前,肖玉萍的父母不幸雙雙撒手人寰。年僅3歲的她,凄凄慘慘地趴在民政干部的背上來到了社會福利院。在護理員的精心呵護下,她健康幸福地成長著。感恩無言,大愛無聲。肖玉萍的記憶中,是老院長,曾獲得全國“孺子牛獎”的全國勞動模范童秀清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她拉扯大的。老院長童秀清視她如親閨女,教她10以內的加減法,為她籌齊學費,給她背上新書包,送她去讀書,教她做人的道理……
1981年6月,讀完高中的肖玉萍本來有很多選擇,可以去鄉鎮當行政干部,也可以去稅務部門,但她舍不得童媽媽。看到當時照料她的叔叔阿姨相繼退休,她頓時有了主意:像童媽媽那樣,做社會福利工作。
選擇無悔。這一干,就是31年!
縣社會福利院有院民93人,其中60歲以上的孤寡老人25人,孤殘29人,孤兒39人。年齡最小的4歲,最大的90歲。孤兒中,相當一部分身體有缺陷。雖然人生有不幸,但孤兒們不幸之中仍有幸:因為他們有了“肖媽媽”!孤兒陳天寶參軍多年,探親時還一直喊肖玉萍“媽媽”。提起“媽媽”肖玉萍,小伙子動情地說“:“這輩子我認定了她是我的親娘。”
現已上大學的孤兒余寶娣,剛進福利院時骨瘦如柴,個子比同齡孩子矮一大截,吃上有油的飯菜就拉肚子,稍不注意就感冒。肖玉萍從飲食入手,專門為她開小灶,每晚都拍著被子等她酣然入睡后才離開。有時忙不過來,她就把孩子帶回家睡。2005年,余寶娣患鼻息肉,到十堰市人民醫院做切除手術,肖玉萍照看了半個多月。看到她對孩子的細心,同病室的人無人不夸孩子有個好媽媽。
在福利院,像余寶娣這樣的孤兒有很多,他們每一個人的成長,無時無刻不牽掛著肖玉萍的心。殘疾孩子龔珊珊剛來福利院時還不到4歲,不但不會講話,而且下肢扭曲變形,不能站立。很多人都說:“這個孩子怕是難得養活啊。”肖玉萍說:“生命無比珍貴,我一定要養活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許多個不眠的夜晚,她總是心貼心地護理孩子,手把手地幫孩子進行康復鍛煉。漸漸地,小珊珊能站直了;慢慢地,小珊珊能在她的攙扶下邁步了。一年多后,小珊珊還能咿呀學語了。有一天,肖玉萍正在照料小珊珊吃飯,孩子望著她,突然叫了一聲“媽媽”。肖玉萍感覺心里有什么東西猛地撞了一下,一把摟住孩子,眼淚奪眶而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從走進福利院的那天起,肖玉萍便注定是一個“感人心者”。因為,她同樣是福利院老人的“女兒”!
為生病的老人喂飯,為患哮喘的老人捧痰,為便秘的老人摳大便,為去世的老人洗澡……一件件、一樁樁,肖玉萍已記不起自己做了多少。在她心中,自己與這些老人、這些老人與自己,有著相濡以沫、割舍不斷的情緣。
2006年春節,83歲的院民鄭昌秀不小心摔斷左腿,全身不能動彈,在醫院一住就是1個多月,肖玉萍每天將做好的可口飯菜送到床前,在床上為老人洗臉擦身、接大小便。老人康復出院不久,又不幸跌斷右臂。因怕打針,老人堅決不去醫院。肖玉萍請醫生上門診治,自己還經常上山采挖草藥,搗爛后為老人敷上,配合民間土方進行治療。老人一日三餐、服藥喝水,都由肖玉萍一勺一勺地喂。老人神志不清時,經常打翻湯藥飯碗、高聲痛罵,甚至把痰吐到肖玉萍的臉上,用指甲把肖玉萍身上揪得青一塊紫一塊。每至于此,肖玉萍雖然含著淚,但仍毫無怨言地伺候。去年,老人病危臨終前,撫摸著肖玉萍的頭,說:“閨女呀,我不能報答你,只能在九泉之下保佑你平安。”
肖玉萍不善于表白,但每年年初,她都會提醒自己:“你是黨哺育長大的女兒,做的是黨領導下的社會福利工作,一定不要辜負黨對你的希望,把自己的情與愛奉獻給福利院!”
情與愛的奉獻——記縣社會福利院護理班長肖玉萍
時間:2012-06-29 08:57:55
字體:
小
中
大
打印
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