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不朽金絲楠
公元1557年,紫禁城失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焚毀。次年重建,至1561年完工。在這次重建中
征用了竹溪縣的楠木。至今,竹溪仍有一片保存完好的金絲楠木,它們是當年故宮重修時征用楠木的“后裔”,如今是珍貴的國家二級保護植物。保護繁衍好這片國寶林木,是竹溪深山一群農民的最大心愿!
7日下午,記者慕名隨竹溪縣新洲鄉爛泥灣村支書翁定奇,來到村委會大院旁的楠木林。但見百余株楠木簇擁成林,形成高大的巨型涼棚,而樹蔸下清泉汩汩,一派閑適。史載,450多年前故宮修復時曾在此伐木。20年前,這片極其珍貴的金絲楠木被發現!
竹溪貢木,再次引發世人關注。
珍貴之木深山藏
楠木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而竹溪金絲楠木屬楠木家族中的上品,材質硬重,色澤橙黃,紋理淡雅文靜,質地溫潤柔和,光澤感猶如綢緞,收縮性小,有陣陣幽香,水不浸、蚊不穴,經千年不腐不朽,歷久彌新。據《博物要覽》中記載:“金絲楠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材質細密,松軟,色黃褐微綠,向明視之,有波浪形木紋,橫豎金絲,爍爍可愛。”木紋呈金絲光澤者,通稱金絲楠。金絲楠,其美異常,蓋世獨一,自古便是皇室建筑用材,因而有“皇木”之稱。
楠木古稱皇木,在竹溪被稱為“貢木”。翁定奇介紹,爛泥灣村現成片楠木林,面積約8畝,共144株,其胸徑10厘米至100厘米,有的生長時間在400年以上,其中最粗壯的一株楠木需三人合抱,樹高30多米,專家判定樹齡至少在500年以上。爛泥灣村楠木是我國目前現存最大的金絲楠木群落,被稱作故宮楠木的“后裔”。
湖北大學熊劍平教授等一行,今年3月考察竹溪楠木群后感慨,竹溪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資源稟賦令人羨慕。
一字之誤少算240歲
2010年8月上旬,隨央視一起參與實地采訪和調研的竹溪高級林業技師趙璞玉,驚奇地發現有關史料記載的竹溪貢木存在多處疑點,其中之一是將竹溪貢木少算了240歲。
一是竹溪楠木屬公元1558年第二次修復故宮時征用貢木,并非先前所說的始建故宮所用。故宮是明朝皇帝朱棣在公元1406年至1420年所建,后發生火災,明英宗在1441年重建。1557年紫禁城失火,前三殿、奉天門、文武樓、午門被焚毀,次年開始重建,至1561年才完工,在這次重建中征用了竹溪縣的楠木。
二是竹溪楠木并沒有用于建造或復修圓明園。因圓明園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有關“建造和修復圓明園時征用過竹溪楠木”的記載有誤。
三是記載采皇木的同治版《竹溪縣志》不對。當時的修志者在把這一歷史寫進《竹溪縣志》時,錯把“嘉靖”寫成“嘉慶”,一字之差,竟把明朝(嘉靖戊午蒲月七日即公元1558年五月初七)誤寫成清朝(嘉慶戊午蒲月七日即1798年五月初七),把這一歷史縮短了240年。
保護開發村中寶
翁定奇說,爛泥灣村農民視楠木群為村中之寶,自覺加以保護。村規民約中明令規定禁止任何人采伐和損壞楠木。數十年來,此楠木群未受到任何傷害,不少好物者出高價購買楠木均遭拒絕。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村民翁定奇、鄭自勤、陳必超、諶賢昌等人經過討論,自發成立了一支30多人的義務護林隊,默默守護著這片楠木林。
2012年8月,竹溪申報楠木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獲國家發改委批準。按批復,竹溪將在保護原有250畝野生楠木林的基礎上,建設現代化良種繁育基地450畝。該項目建成后,竹溪將成為全國面積最大楠木基地。
為宣傳推介竹溪,竹溪貢木工藝品有限公司應運而生,其生產的40余個系列產品均采用皇堂木材質,集民間匠師精雕細刻而成,是贈送賓朋、孝敬長輩、商務饋贈、開業慶典的上乘禮品,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已遠銷陜西、四川、湖南、河南、北京、天津等10多個省市。同時,竹溪野生楠木群成為鄂渝陜豫毗鄰地區的一處獨特景觀,參觀考察者絡繹不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