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仙境在武陵,摘處桃花尋舊心。鶴睡星垂天際草,露滴日照竹間禽。水清樓高能為賦,土沃民淳好共吟。峽水攀崖漁人意,一抹煙霞隔遠林。”去年,筆者到竹溪桃源,欣喜之余,寫了這首《新桃花源》的詩。今年再訪,感覺峽谷幽深、花木蔥蘢的桃源,除了是養(yǎng)生休閑的絕世秘境,還藏著許多秘密,這些秘密到底是什么呢?

桃源風光
秦楚網(wǎng)訊(十堰晚報)文/孟正圣 圖/任永澤
桃花源真源在何處?
武陵漁人,緣溪行忘路遠近之處,即為世外桃源。據(jù)史載: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析上庸地,置武陵縣,隸漢中郡?!豆沤竦孛筠o典》記載武陵縣名:“前漢置,后漢省,三國魏復置。故城在今湖北竹溪縣東。”竹溪在歷史上有513年一直叫武陵縣。秦末天下大亂,從北邊的關中平原到東邊的中原地區(qū)都是一片戰(zhàn)火連綿,人民只好就近遁入深山之中。這是“避秦時亂”絕佳之地。群山阻隔,良田美池,繁衍生息,不復出焉。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一個清凈美麗、與世無爭的農(nóng)耕理想生活境界,這個人間秘境就是竹溪桃源。
桃花源的入口是官渡鎮(zhèn)的武陵峽,從峽口進入,溯瓦滄河而上,有個叫“碗兜兒”的地方,峽谷變得不到5米寬,巖壁直升九霄,天空變成一線。終于泅渡過恐怖的“碗兜兒”。蹚水1個小時,穿過一段密林,眼前豁然開朗:陡峭的三座高山,環(huán)抱一片百畝糧田,田間鑲嵌一獨戶人家。“桃花源”到了!這是《中國國家地理》探訪竹山“桃花源”時作的描敘。
其實,復前行,走到峒溝峽電站的上面,沿溪行,花木掩映,落英繽紛。穿過窄長的谷口,前面豁然開朗,有幾百畝的平坦之地,芳草萋萋,幾間農(nóng)舍,頹垣斷壁,不復見當年陶公筆下勝景。當?shù)厝苏f這就是桃花源真源之所在。
這里四面環(huán)山,溝長峽幽,中有良田美池,與陶公筆下的桃花源高度吻合。滄海桑田,一千多年過去了,沒想到桃花源已經(jīng)荒涼至此。但是,想想也在情理之中,隨著社會穩(wěn)定,信息、文化交流越來越多,永遠生活在小國寡民的時代,已不可能。在很早之前,人們可能已經(jīng)逐漸遷移到比較開化、繁榮的地方去了。
一線天峒溝峽谷之謎
說桃源是人間秘境,不僅是當年漁人從武陵峽進入才發(fā)現(xiàn)桃花源,而且還有漁人沒有發(fā)現(xiàn)的與世隔絕的大峽谷,它就是“桃花源”靠北邊的一條峽谷。這條峽谷叫大峒溝,又稱“一線天峒溝”。
沿河水而上,從“桃花源”的山腳下,走過野草漫徑的山路,來到大峒溝溝口,可以看到大峒溝盡處有一座高達幾百米的明巖,酷似一張小娃兒臉,故稱“人娃巖”。巖上有長達數(shù)丈的青苔簾,恰似掛的青布,同武夷山最著名的風景點——紫布巖非常相似,是十分罕見的景觀。
大峒溝由三段峽谷組成,其一就是天石峽。進峒溝幾百米后,一塊巨石像一道石壩樣橫亙在槽谷正中,高達數(shù)丈,碩大無比,兩邊峭壁如削,靠繩索才能攀登而上。攀過巨石,奇異的峽谷景色開始出現(xiàn),五步一潭,十步一瀑,本身就是一幅絕美的山水畫,這種景象就是唐宋大家山水也不能畫出。兩岸懸崖刀削斧斫,谷底怪石布陣,險象環(huán)生,僅有一線天光。不多遠,只見兩塊巨石相疊飛落峽谷,嵌在這里,不上不下,不知多少春秋。400多米長的天石峽形成了窄、幽、雄、險的奇特景觀。
天人峽是大峒溝峽谷的第二道峽。站在谷口觀看,那被板斧斜劈的懸崖拔地而起,上頂云天,危崖斜傾,大有崩塌之勢。進入峽谷內(nèi),兩岸石壁有時你推我讓,有時縱身相欺,以致喜歡攝影的朋友,能拍攝出隸書“人”字形的照片,也就是說上面的巖石把下面的巖石斜壓成一撇,所以我們稱這段峽谷為“天人峽”。谷底只給我們留一條縫隙,怪石嶙峋。如果說天石峽能看到一線天,那么天人峽只可以看到一邊山頂上的一抹蒼翠,因為500米長的天人峽以斜、奇、險、絕為特征。
第三段峽谷除了更幽、更窄之外,更多的是懸泉瀑布。沿峽谷逆流而上,千姿百態(tài)的懸泉飛瀑,順著懸崖峭壁飛花濺玉。瀑布下面一般都有清澈小水潭,飲潭中水沁人心脾。第三道峽以窄、奇、幽、絕為特色。峽谷的盡頭左邊山崖下有一個天書洞,有兩間屋大小。洞口有億萬年形成的鐘乳石,洞中竟有用石壘砌的灶臺,顯然是有人在這里生活過。更令人驚奇的是,在溶洞一處較平整的石壁上,有人類刻上的類似甲骨文之類的文字圖案,但這顯然不是甲骨文,應該是人類社會之初——“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時期的文字。那么,我們有理由推測,這里可能生活過遠古的人類。這許多“文字”對我們來說是“天書”,我們不妨叫這處洞穴為“天書洞”。
大峒溝的盡頭就是壁立千仞的“人娃巖”。大峒溝峽谷全長一千余米,是億萬年前地質運動造就的青峰斷裂帶,比之小三峽更為奇、絕、窄、險,堪稱奇觀,實為人間桃源之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