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十二年,建竹溪縣城。知縣曾熙,筑土城,開東,西,南三門。也就是說,竹溪縣東門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
東門外為竹溪河水繞行懷抱,溪水自城西來,城南抱,繞到城東門去北去,基本上把縣城抱在懷里的。 經過近600年的滄桑變遷后,早已是舊貌不多存,如今僅剩下東城門及其城墻16.1米。余則城墻、護城河、城門樓、亭等,已全無蹤影,城墻之外的東關街舊名新姿。


同治版縣載:泰山廟,東門外。積慶橋:縣治東關外。前明弘治年間,知縣傅亨昌建。祟禎二年,節推許公望斗攝縣事重修。康熙十一年,山水陡漲,沖決無存。(普安橋即積慶橋)邑令宣葆光,徐如浩重修。邑人李昌平有記,見《藝文》。觀音閣:縣東二里,明弘治年建,康熙五十一年重修。
山環水饒,曠野平疇,倚郭眺望,娛目騁懷,誠勝境也。舊縣四市,其中東關市即在東門外,市場游玩之時,可見泰山廟,觀音閣。今天泰山寺無存,觀音閣即今天的觀音閣,只余長長的一條舊街樣子而已。
東門外是河,河對岸是龍山。龍山即誥軸山:縣東數百步,山勢自南而來,橫擁水口為縣之內關,昔人以“龍山橫誥”為八景之一。山上有地母廟,藥王供菩薩的殿堂,同時也有早期修建的“五峰書院”(可惜這些現在只能站在東門邊遙想了)。
東門外之河,現存也不存在了。只是余一池清水,名月弓池。月弓池:東門外南側。原為竹溪河河道。一九五八年在地母廟處劈山將河水改道,把舊河道四連連壘石砌坎成人工水池,池形如新月,故名月弓池。中間修一水泥橋,名月弓橋。面積40畝。


進東門,街道直行,鐘鼓樓聳立于東門街正中。未至鐘鼓樓時,北向兩叉,臨近東門外為小巷子,臨近鐘鼓樓的為大巷子。大巷子與鐘鼓樓處原有一寺,豐登寺。豐登寺:邑令曾熙建。
而鐘鼓樓,卻是另一個故事。譙樓:在東門外,舊有樓,不知創自何代。舊志載,前明弘治間,邑令伍公夔,鑄鐵鐘,樓圮,而鐘亦移之文昌閣。嘉慶八年,邑令徐公如浩,就舊址筑臺建樓,塑魁星像,并撥入鋪房三間,以為香火之資。士民額其樓曰:“徐公樓”。(溪中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