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巴是竹溪農村的一種傳統飯食,尤其在夏季很盛行。漿巴就是用嫩包谷(玉米)經過初步的發酵做成的一種食品。包谷經過發酵后,口味微酸,更易消化,且口感甚佳。

過去糧食缺乏,秋收時往往有部分沒有成熟的玉米不好處理,曬干成了癟米籽,不曬干當嫩包谷籽兒煮著吃吧,又有點老硬。于是勤勞智慧的竹溪人將還沒成熟的嫩玉米一顆顆剝下來,然后用石磨磨成漿,用缸或盆儲存起來。

漿巴饃
電餅鐺燒熱放油,放入拌好的漿巴,攤開,蓋上煎3—5分鐘,翻邊再煎3—5分鐘,即成。

漿巴糊得兒
把洋芋、紅薯或南瓜等放入鍋中煮開后,趁水沸時用勺子或鍋鏟舀起漿巴,慢慢倒入開水鍋里,一邊煮一邊攪動使之均勻,等洋芋、紅薯或南瓜煮熟后就可以食用了。
注意,攪漿巴糊涂兒和攪玉米面糊湯不同,攪玉米面糊湯要蓋上鍋蓋煮,但攪漿巴糊得兒是不宜蓋鍋蓋的,不然會越煮越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