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中秋節相似,今年中秋又不同。每逢佳節倍思親,伴隨鄉愁過中秋。離開喧鬧的城市,我們一家祖孫四代乘車來到龍湖濕地正中的天佩農家樂,在這里感受了一次濃濃的傳統習俗和農耕文化,仿佛又把我們帶入遠離多少年前的鄉愁。

白墻、灰瓦、紅柱子,榭廊、大堂、四合院,寬敞的院落與大紅的燈籠互為襯托,十分喜慶,院內院外進進出出的人一片繁忙,殺豬的、抬肉的、宰雞的、蹋糍粑的,呈現出與喬家大院不相上下的景象。

踏糍粑

天佩農家樂的主人是一對年青夫妻,小伙子是回鄉創業的,名叫楊天航,帥氣精干,媳婦兒是個大城市姑娘,名為呂佩,貌似鞏俐,真是天配一對,地成一雙,"天佩"其意天仙配。小倆口看見我們的到來,非常熱情的把我們接到路口。走進大門,又是讓坐又是沏茶,稍坐一會兒,從廚房揣出來一盆剛出鍋的糯米,熱氣騰騰,倒入一個石窩里,石窩洗的干干凈凈,主人遞給我們一根三尺木棒,讓我們親手感受一下蹋糍粑的習俗,一會兒功夫,新鮮的糍粑就出窩了,主人遞給一雙筷子,要我們乘著熱的趕快吃,哎呀真是香甜爽口,多少年沒吃到這個味兒,沒想到在這兒吃上了,別有一番情趣。
在這里無處不感受到一種農耕生活和地方習俗,很多遠遠近近的人慕名而來,有文人墨客在這里采風寫生,有城市達人在這里感受清靜,有創業成功人士在這里享受豐收景象。
而我則不同,伴隨鄉愁過中秋。我和我的老伴兒一同來了四代人,有年近九旬的老母親,有年過八十的岳父岳母,有遠在城市工作的兒子兒媳,更有甚者我的寶貝小孫子,真是頤養天年,共享天倫之樂,祖孫四代在這里喜樂融融,長輩們指著實情實景回想起當年的艱難歲月,講不完的鄉愁,小子輩兒發自不同的感慨,小孩在一起聽的津津有味。
按農家習俗,太陽偏西就開席,中秋也不離外,就此機會我也過了一把"支客"的癮,嚴格按老規矩來,入席的時候論資排輩,年長者為大,老母親位居上席正中,老岳父老岳母位居左右,最晚的輩份兒是我的小孫子,按祖宗傳下來的老規矩,緊貼上席陪太太,其它隨意入席就坐。"提酒壺"的當然我來,一盅門杯飲罷,晚輩先站起來,雙手捧杯,向長輩敬酒,長輩隨后向晚輩"回杯",一家人互敬互愛,有敬有回,伴隨鄉愁過中秋,開開心心一家人。(作者:許祖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