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菜不僅風味獨特,還歷史悠久,在竹溪,有許多美食傳說。在我們品嘗竹溪美食的同時,也可以隨著味蕾去欣賞那些故事、傳說。 八大碗的傳說“八大碗”是竹溪紅白喜事常用的席面,關(guān)于八大碗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呂洞賓、鐵拐李、何仙姑、張果老、藍采和、曹國舅、韓湘子、鍾離漢“八仙”云游四海時,駕祥云一路從北向南,經(jīng)過竹溪時,見竹溪河谷地綠意盎然,云煙氤氳,植物茂盛,一改西北之荒涼,便按下云頭。遂化作百姓走進茅屋草舍,但見百姓生活清苦單調(diào),飲食極為粗疏。八仙于是分工在四周山上采來可食的椿芽、木耳、香菇等山珍,創(chuàng)造性地把各種葷素菜搭配,煎、煮、烹、炸、炒、調(diào),做出一桌桌豐盛的宴席來大宴四鄉(xiāng)八鄰百姓。八仙之一呂洞賓高興萬分,拔劍在巖石上刻下七律一首:“古木叢林號白云,高巖更去謁觀音。路逢青嶂上頭上,寺隱白云深處深。法鼓震開天地眼,飛輪推出圣凡心。時人到此如中悟,何必南巖海上尋。”從此有了竹溪八景之一的“云巖劍跡”。竹溪縣現(xiàn)存的清同治版縣志《藝文志》收錄的《游白云巖》一詩,署名呂巖,而呂巖正是成仙之前的呂洞賓的真名。傳說呂洞賓是真有其人。沒有成神仙之前,名呂巖,故鄉(xiāng)在今山西芮城。世代官宦,自幼熟讀經(jīng)史,中過進士,任過唐末地方官。后因厭倦亂世,拋卻人間富貴,和妻子一起到中條山上各居一洞修行。其修仙成功之后,下山云游四方,濟世解疾。八仙走后,竹溪百姓按八仙的方法學會了食用各種動、植物,并將菜的原料采集分類,制成佳肴。每逢重大節(jié)日、祭祀活動等都用這種宴席招待四方來賓,為紀念八仙授藝,取名“八大碗”,于是形成了今天流行于竹溪河流域的八大碗菜系。后來,八大碗就約定俗成為四葷四素,葷菜有紅肉、粉蒸肉、小酥、鹵水拼盤;素菜有煎豆腐、煮粉條另加兩個時令蔬菜。八大碗中蒸菜、鹵菜、粉條、豆腐都可以頭天準備,而竹溪的“紅”、“白”喜事多開“流水席”,灶里不斷火,路上不斷人。八大碗便于準備的優(yōu)點自然被竹溪人所接受,成為紅白喜事的主打席面。 火燒饃的故事竹溪很多人喜歡吃火燒饃,其實它最初叫鍋盔饃,并有一段故事。相傳,唐朝時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最初選中乾縣東北25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風水不吉利,而改選在乾縣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梁山風景優(yōu)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覽之所,位于京都長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屬于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數(shù)萬名匠人和民工。當時,上庸有個叫冬娃的小伙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xiāng)鄰的稱贊。誰料后來父親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干,便練就了一手做飯的烹調(diào)技藝。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有一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一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粉和勻放在頭盔內(nèi),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一會兒,他從盔內(nèi)取出烙成的饃一嘗,酥脆可口。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jié)果吃起酥,聞起香,一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乾陵修起后,冬娃子把做鍋盔饃的方法帶回上庸,所以現(xiàn)在竹溪人才吃得到這種外脆內(nèi)軟香噴噴的鍋盔饃。后來歷代竹溪人不斷地改進制作方法,鍋盔饃的質(zhì)量也越做越好,因為鍋盔饃面硬饃厚,很容易烙糊,竹溪人就把鍋盔饃烙至八九成熟時,放到紅火灰里燒,使饃饃多面受熱,吃的時候黃蹦蹦、氣呼呼。久而久之,很多人又把它叫成了火燒饃。(來源:十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