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北的深山里,藏著一種會“呼吸”的古老技藝——竹溪生漆。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透漆樹林,乳白的漆汁如淚滴般滑落,這是大自然饋贈的“液態黃金”。
這個夏天,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的青年們踏上了非遺解碼之旅:他們攀過仙女瀑布的虹霓,觸摸百年漆樹的裂痕,在漆農的刀尖讀懂“百里千刀一斤漆”的堅守;更用現代創意點燃傳統工藝——漆扇在水中綻開寫意乾坤,葫蘆披上溫潤漆衣,直播鏡頭讓千年技藝“破圈”生長。
這是一場關于“靈性”的博弈:生漆有它的脾氣,匠人有他的執念,而今科技與審美架起時空之橋解鎖竹溪漆藝的“新生密碼”,看青春如何與千年漆魂共舞!
竹溪千年漆藝的靈性與新生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
近日,在竹溪文旅局的大力支持下,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霖漆與共”社會實踐團隊先后走進桃花島夯土小鎮、漆藝文創中心、天寶漆院等地,通過技藝保護、數據搭建、直播推廣等形式,探尋竹溪漆藝的千年脈絡,喚醒非遺技藝的當代生命力。
溯源仙女瀑布 探尋生漆生長之秘

忽聞水聲如雷,豁然開朗——仙女瀑布似一條銀鏈從云間垂落,撞擊山石激起千層雪浪,水霧騰空化作虹霓。在竹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尚昂的帶領下,成員們沿著溪流開啟溯源之旅,親身體驗了孕育優質漆樹的生態環境,展開了一場與自然的深度對話。“竹溪獨特的氣候以及原始的生態,是優良生漆的天然溫床。”李尚昂動情地說道。每一件漆藝作品的背后,都是自然與匠心的雙重饋贈。
隨后,團隊成員奔赴天寶漆院,近距離觀察生漆加工設備,學習從漆樹汁液采集到成品制作的全流程工藝,系統了解生漆產業全鏈條發展模式,并對生漆的純度檢測、儲存條件等展開專業詢問。李尚昂分享了他數年“與漆為伴”的經驗。他提到:“現代化學漆雖便捷,但天然生漆的耐久性與環保價值不可替代。”團隊成員圍繞漆料應用中的干燥控制、色彩穩定性等問題與李師傅深入交流,李師傅則結合實例演示如何通過溫度與濕度調節提升漆膜品質。
跋涉云海深處 體驗生漆采割之艱

竹溪作為“中國生漆之鄉”,其漆林茂密,漆樹資源豐富。團隊成員在李尚昂的帶領下進入郁郁蔥蔥的漆樹林。漆農師傅向成員們講解了漆樹的辨識技巧:“優質漆樹樹齡需達10年以上,樹皮呈灰褐色且有縱向裂紋者為佳。”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了解到割漆的最佳時間是夏季凌晨。此時溫度適宜,漆液流動性最佳,且陽光照射前產量最高。在師傅的指導下,大家學習使用特制割漆刀,在漆樹上割出“V”字形切口。分組體驗了從割漆到收集的全過程,親眼見證了乳白色生漆從樹皮緩緩滲出,最終匯聚成“漆珠”的奇妙景象。
“守傳統不是守舊,但生漆必須是竹溪本地的百年大木漆;紋樣可以融入現代審美,‘百里千刀一斤漆’的敬畏心不能丟。”李尚昂的話語讓團隊成員進一步領悟了“萬物可漆”的生漆價值和“未來可漆”的工匠精神。
觀摩制料工序,師承生漆髹飾之道

收集好先前割取的生漆后,團隊成員返回天寶漆院。李尚昂隨即用這批新鮮的生漆,向團隊成員演示了將其加工成漆料的全過程:從過濾雜質、按比例加入礦物顏料調和,到反復攪拌直至質地均勻,每一步都講究精細的手法和精準的火候。他邊操作邊講解:“生漆加工看似簡單,實則對環境溫濕度、顏料配比都要求嚴苛,稍有偏差即成色不佳或附著不牢。”
隨后,團隊成員親手使用制作好的漆料,體驗了葫蘆與手串的涂漆工序。在李尚昂的指導下,大家用細毛刷蘸取適量漆料,小心翼翼地在葫蘆表面均勻施涂,或是沿著手串木珠的紋理細細刷拭。過程中,成員們逐漸掌握了“薄涂多遍”的技巧——待第一遍漆料干透,再進行第二遍涂刷,以確保漆膜平整光滑。盡管初次嘗試時漆層難免厚薄不均,但在反復練習與調整中,大家不僅漸漸把握了生漆與器物融合的微妙手感,也對生漆“溫潤堅韌”的特性有了更真切的體悟。
體驗漆扇制作 感悟生漆靈性之美

在李尚昂的指導下,團隊成員以漆扇制作為跨時空對話媒介,在方寸扇面間感悟髹飾技藝的時空折疊。將彩漆滴入水中,暈開的墨韻襯著素白紙扇,轉瞬幻化出一幅幅天成的圖案。成員們凝神屏息,將顏料在水中舒展、悄然附著扇面。指尖輕點尚未干透的漆膜,那溫潤的觸感,正是生漆獨有的語言。李尚昂在旁輕語:“每一步都得順著漆的性子,急不得”。團隊成員積極融入藝術創新思維,將傳統工藝精髓與現代審美理念相融合。成扇雖非至臻,卻都凝著生漆的靈韻與各自手心的溫度。扇面流轉的漆光中,凝結著青年一代守護非遺的熾熱情懷與文化使命感。
尋訪非遺匠人 傳承生漆匠心之魂

在竹溪大木漆漆藝工坊內,空氣中彌漫著生漆特有的溫潤氣息,漆藝大師彭濤為實踐團隊開啟一場深度沉浸的漆藝探訪之旅。工坊陳列架上,髹漆茶具、漆藝手鐲、漆木發簪等數十件漆藝珍品靜靜陳列訴說著大漆從天然樹脂到藝術珍品的蛻變歷程。
期間,彭濤老師系統闡述了漆藝的發展現狀、現存困境及破局思考,分享了傳承路上的堅守與思考。“一件漆器誕生堪比修行,開坯、造型、漆灰、打砂、褙布、打磨、漿灰填縫、髹涂……反復數十遍,歷時六月方成。”他拿起一件融合了幾何元素的現代漆藝擺件,語氣堅定地說,“創新是讓年輕人喜歡的鑰匙,而堅守手藝的根,才能讓這門技藝走得更遠。”他的堅持深深觸動了在場隊員,大家紛紛表示愿以青春之力守護這一文化瑰寶。
創建數字工廠 詮釋生漆厚重之蘊

鏡頭緩緩推進,主播們跟隨漆藝非遺傳承人李尚昂、彭濤,穿梭于琳瑯滿目的各種漆器之間,用生動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講述著每一件漆器背后的故事與工藝,將觀眾帶入色彩斑斕、工藝獨特的漆器世界。“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鶴翔于天》茶盞,你看,線條勾勒流暢舒展,仙鶴振翅靈動欲出,釉色如凝脂般溫潤,寓意吉祥如意,盡顯古典雅致。每一寸光華,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熱情。”學生陳玉潔的推介聲中,滿是自豪。
燈光映照下,古樸的漆鼎、精美的漆畫,徐徐展開一幅厚重的文化長卷。李尚昂輕撫漆器,講解道:“漆樹需生長數年方可割漆,年產量僅半斤左右。這‘液體黃金’,凝結著自然的饋贈與匠人的堅守。”他拿起割漆工具演示,細述其中蘊含的“輕割保樹”智慧——即在割漆過程中,需遵循特定技法,避免過度采割,確保漆樹得以休養生息,實現可持續利用。李尚昂以獨特的視角引導觀眾了解中華漆藝的深厚底蘊,引發了大家對于傳統漆藝傳承與發展的新思考。
直播“吆喝”圈粉,點燃生漆煙火之氣

“歡迎來到我的直播間,我是你們的主播小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竹溪非遺殿堂,感受竹溪漆藝的獨特魅力。”天寶漆院,一場云端邂逅正在上演。團隊成員化身主播,為生漆產品進行直播推介。鏡頭前,主播們條理清晰地介紹大漆蜜、大漆油等漆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獨特口感與營養價值,期間巧妙串聯探訪見聞,將漆產品與竹溪好山好水的緊密關聯娓娓道來。這種“看得見、聽得懂、可感知”的展演,讓觀眾沉醉于非遺魅力。
期間竹溪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尚昂現場解說竹溪漆文化千年傳承故事,從農產品培育細節到生漆提純關鍵工序,再到背后蘊含的鄉土故事,讓人驚嘆于竹溪漆器精品、特色農產品的匠心底蘊。團隊成員除了配合大師講解竹溪漆器工藝,還就直播間互動福利、直播產品限時搶購等與網友進行實時互動。這場直播最終獲得20萬點贊,實現銷售額10000余元。
此次“非遺+電商”的創新嘗試,不僅讓深藏于工坊中的傳統漆藝走出地域限制,以更鮮活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更通過數字化傳播渠道,為非遺文化搭建起與年輕群體對話的橋梁,為其傳承與發展開辟了兼具活力與潛力的新途徑。

弘揚國漆底蘊,重拾非遺自信。此次實踐活動,不僅是一次技藝的傳承,更是一場特殊的對話。“霖漆與共”隊員們于行中學,于做中悟,用實際行動為漆藝傳承與發展注入了青春力量。后期,團隊成員將系統整理調研成果,重點圍繞傳統工藝創新、文創產品開發、數字化傳播等方面形成實踐方案,挖掘“生漆之鄉”資源,擦亮“竹溪生漆”品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