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里長峽
七月驕陽似火,酷熱難耐。城市仿佛被放進了巨大的蒸籠,想要擺脫暑氣那就來十八里長峽吧。這里是被盛夏遺忘的清涼角落,峽谷的風裹挾著溪流清冽穿過森林,濾去所有燥熱只留下舒爽。無論是漫步在林蔭石階傾聽山澗的叮咚,還是靜賞云霧在高峰間游走呼吸滿是草木清香與濕潤山風的空氣,都能讓你瞬間忘卻炎熱盡情享受大自然饋贈的清涼。

一、路線介紹
鄂渝交界云海晚霞→天池花?!湎≈参飯@→雙橋龍鳳源→白龍過江瀑布→長峽石刻→石生樹→火炬崖→鹽道客舍→天然珙桐園→七彩古城→王冠山→雙胞胎村

二、景點介紹
天池花海珍稀植物收集區
收集區是集植物基因保存、珍稀植物繁育、科普教育、旅游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基地。共收集珍稀瀕危植物58種,2.3萬多株,其中有以小勾兒茶、珙桐、紅豆杉等為主導的17個珍稀瀕危樹種生態群落。

雙橋龍鳳園
在鳳凰山嘴的兩河交匯處,有咫尺相連的兩座古橋,一座為石拱橋,一座為木柱廊橋,俗稱雙橋。雙橋始建于明成化八年,是川鹽入中原和鄂茶進川陜的要塞。后因洪水屢毀屢建。2005年至2007年,十八里長峽管理局修復古橋,尋覓古碑,刻立志碑。著名書畫家周韶華先生題寫“雙橋拱月”。相傳,在十八里長峽雙橋境內有“三山”“一洞”之說。站在天池埡主峰虎頭山平目可視:近前臥龍山(俗稱白龍山),橫臥鄂渝陜三省之間,龍頭朝東,龍尾朝西;近在咫尺的盤龍山(俗稱黃龍山),舉目視之雄偉,形似真龍盤踞,見而生畏?!半p龍”山之間,有一名曰鳳凰之山,鳳頭于鄂,鳳尾于渝,鳳之雙翅搭至“雙龍”頸位,“雙龍”乃是天宮王母娘娘手中的“雙龍拐杖”。雙龍辭別鳳仙后,每當鳳仙思念雙龍之時,就會飲之雙溪甘露,以解相思之苦。至今,人們清晰可見,在白龍溪和黃龍溪交匯之處,一張長長的鳳嘴長扎于溪中,飲之甘露。

白龍過江瀑布
瀑布從峻茂的峭崖間從天而降,宛如一條矯健的白龍,引頸向河,撞石凌空飛越寬近百米的河谷,直噴對岸,白浪飄逸,霧中生花,洶涌壯闊,七彩斑斕,蔚為壯觀,形成“飛瀑峽中過,車從瀑下行”的奇觀。相傳,雷神奉玉帝之命要將私自下凡的仙女帶回天庭,可仙女留戀于凡間心儀的白龍,雷神便遷怒于白龍,欲將白龍處死。仙女誓死要和白龍在一起。雷神為了交旨,只聽一聲震天巨響,山體被雷神劈成了兩半,白龍和仙女被分開,只能隔江遙望。但萬丈懸崖和滔滔的急流不能阻斷白龍對仙女的思念。一日突降暴雨,巖洞漲滿了水,乘著洶涌的急流,白龍以躍馬檀溪之勢一飛沖天至對岸,與仙女相會。該奇觀的最佳觀賞時間,是在暴雨初過,又很快轉晴的時候。

長峽石刻
十八里長峽是我國中東部地質切割最深的峽谷,全長約9公里,切割寬度約50米,東南亞著名書畫家周韶華先生于2004年題寫“十八里長峽”。2005年,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匠工在長峽中部巨石上鐫刻而成。

火炬崖
長峽中部河谷北岸的層巒疊嶂中,高數百米,從懸崖破谷而起,迎面望去,山勢陡立,如同巨斧砍削而成。崖壁五彩斑斕,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從云天展開,特別是在晴天陽光的照耀下,崖壁上接藍天,下臨碧水,更加燦爛奪目,在陡峭的懸崖上,自然形成五彩斑斕的火焰圖案。相傳代娃將七仙女回天庭的雨傘藏在石中變成“石生樹”后,七仙女尋傘一見鐘情,但仙凡有別,臨分手時,七仙女將自己親手編織的五彩披肩送給代娃留個念想。七仙女走后,代娃便日日手捧披肩,站立崖壁上,守望天空,月復月,年復年,這披肩竟與山崖融為一體,真的成了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屏,懸崖火焰恰似一巨型火炬,故名“火炬崖”。

鹽道客舍
站在峽谷谷底向西遠眺,對面一座百米高的石壁上天然形成了一幅川鹽入中原、鄂茶進川陜的挑夫們在此打尖的熱鬧場景。透過畫面,我們仿佛看到了挑夫們雖然破衣爛衫,但挑回了食鹽而滿足的神情。茶鹽古道那段歷史被天然的石壁鐫刻并留存后世,還原了古鹽道上人民的辛勤、樸實、智慧。

天然珙桐園
峽谷兩邊天然生長著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200余株,最大樹齡680年,樹下還自然生長著無數珙桐幼苗,每年“五一”前后是珙桐花(鴿子花)盛開時節。據查,大約在一百萬年以前,珙桐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都有分布,但到了第四季冰川時期,這些地區的珙桐均已絕跡。由于地質的原因,珙桐在我國部分地區得以幸存,成為我國獨有的古老珍稀樹種之一,被植物學界譽為“生物活化石”,列入我國一級保護樹種。

七彩古城
此峰頂四面環山壁立,峰頂中部天然下陷數公頃,進入下陷區域須先經獨木橋、天然溶洞,途經懸崖陡壁,攀崖鑿爬,一不小心,就會落入萬丈深淵。早年間,當地百姓亦在其中躲避戰亂、匪患,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至今天然屏障內還有殘垣斷壁、崎嶇小道、水井灶臺,必經的溶洞口還斜倚著一門樟木土炮。每當黃昏,夕陽映照在石壁上,伴隨天空云彩一片祥和,恰似遺落的一座“七彩古城”。

王冠山
位于張公橋西南方數公里處,驟然屹立一孤峰,形似王冠,故云“王冠山”。相傳,元末明初年間,昏君當道,各地匪患猖獗,旱澇連年,災難不斷,眾多災民流離失所,衣食無著。當地白姓匪患趁火打劫,更是給無數災民帶來無窮的禍殃。王冠山腳下王鳳兄妹不甘受欺,結志士,拉干子,自立門戶,組成了數百人的“替天行道”三王團,占山為王。后來朝廷得知三王被匪患所害,速派數萬精兵剿滅了匪患,賜予王鳳王冠一頂放于墳頭,一夜之間開成了王冠山形。后來當地老百姓為了緬懷這位巾幗英雄,故將此山叫作“王冠山”。

雙胞胎村(漁坪河)
這個不算奇特的自然小村莊,從1962年至今,已出生38對雙胞胎,有雙男、雙女、龍鳳胎,且雙胞胎個個聰慧靈敏、健康長壽。據傳,一對青年夫婦因家庭瑣事發生口角,丈夫不知忍讓,妻子年輕氣盛,一氣之下,竟將懷孕已6個月的胎兒作了引產手術,醫生告訴她是一對男胎,全家人后悔不已。第二年,妻子再度懷孕,又生下一對龍鳳胎?!半p坪河,雙胎多”之說由此傳開,引來無數專家學者一探究竟。

高山草甸
在懸虎嶺的南邊,與蔥坪隔谷相望有當地第二高山峰,海拔2500余米。周邊山體與蔥坪相比較平緩,生長有茂密的森林。山頂則是一馬平川,為高山草甸。草坪頂部有草場10000余畝,加上周邊溝谷草甸,草場規模達到17000畝。這里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養育的各種動物不計其數。在草坪西南坡中部海拔2000米處,有一數千畝的草甸,因其自南向北傾斜,日照條件較好,故人們稱之為朝陽坪。朝陽坪草甸上均勻地分布有原生海棠,面積約5000畝,具有較高的觀賞和保護價值。

槍刀巖群峰及紅豆杉古樹群落
在十八里長峽最高峰——蔥坪(海拔2740米)的北坡,有近萬畝的懸崖峭壁,懸崖上怪石林立,形態萬千。遠眺有的如人似仙,有的如刀似箭,直插云端,有的橫臥天塹,如橋似岸……十分壯觀。就在這懸崖峭壁上,保存數千畝紅豆杉古樹群落,林內混生有領春木、麥吊云杉和大果青扦。在這里生長有罕見的“紅豆杉王”,其樹齡在2000年以上,胸徑190厘米,冠幅400米,數千年的紅豆杉樹和奇特的石峰共同記載著世紀滄桑和地質變遷。

石生樹
在長峽河谷中央的巖石上,生長著青岡櫟古樹,樹高20余米,胸徑50余公分。相傳此樹乃七仙女在天池沐浴時,隨身攜帶的雨傘被雙橋放牛代娃偷偷插在河中的巖石上,萌發枝葉而成。隨著時間的變遷,樹和石完全結合在一起,形成“樹包石”和“石包樹”的奇觀,因此而得名“石生樹”。此樹雖歷經滄桑變化,現仍枝繁葉茂、綠樹成蔭。它見證了長峽的發展歷程,也印證了鄭板橋先生所說:“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名句。

水簾洞
水簾洞瀑布四季之景不同,每當豐水季節,雨量充沛,瀑布水量增大,那垂掛洞前的瀑布,酷似一巨幅匹練,震撼群山,似有“水簾橫空垂不卷,萬斛雪浪涌山根”之勢??菟竟?,雨水稀少,瀑布水量亦相應減小,此時,瀑布若一幕薄薄的銀色紗幔輕柔飄灑,裊裊娜娜,婀娜媚人。水幕遮掩之間,隱約可見多個深邃古洞。每逢冬季,水簾洞停止奔騰,凝結為冰柱、冰簾、冰山、冰崖,晶瑩剔透、千姿百態,形成美妙的玉世界,與皚皚積雪和翠綠的林木交相輝映,更是令人留戀。

張公橋
古鹽道要塞。據同治版《竹溪縣志》記載,張公橋,明嘉靖戊子年(即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由當地一張姓貢爺捐資興建,故名“張公橋”。橋用兩塊一丈四尺八寸長的石條并列而成。1932年冬,賀龍率紅三軍曾經張公橋移師川東,并留下三名紅軍傷員,新中國成立后三人由政府養老,至20世紀90年代辭世。高國政和陳一清無子嗣,他們分別于1958年和1967年病故。黃太全是紅軍中的一名獸醫,1993年,黃太全活到92歲才去世。他有二子二女,至今還居住在十八里長峽。

天池
此地處在十八里長峽西部與重慶市交界的山埡處,天然“湖”,水面約30畝。因其在長嶺溝埡,海拔1570米,是遠近數百里內最高的水域,因此人們稱之為“天池”。天池周邊看不到溪流和水源,水位一年四季沒有變化。天池池水清澈,周圍有密生的日本落葉松、水杉及各類天然闊葉樹,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色彩,使得天池更是斑斕多彩。相傳,天上的七仙女偷偷溜出天庭,來到人間游玩,路過十八里長峽時,看到了一泓清澈透明的池水,見池邊無人,便紛紛跳進池水嬉笑打鬧,雙橋境內的代娃碰巧看到七位美麗的女子正在戲水,竟鬼使神差地悄悄拿走了她們放在池邊的一把雨傘。這一拿竟讓七仙女中的七妹永遠留在了人間,并成就了仙女與代娃哥的“人仙奇緣”,十八里長峽的天池也由此而得名。

朝陽坪5000畝原生海棠
在草坪西南坡中部海拔2000米處,有一數千畝的草甸,因其自南向北傾斜,日照條件較好,故人們稱之為朝陽坪。朝陽坪草甸上均勻地分布有原生海棠,面積約5000畝,具有較高的觀賞和保護價值。

別再在空調房里消磨夏日時光,來十八里長峽吧。這里有天然空調般的峽谷風、遮陽傘似的參天古樹、流動冰飲般的潺潺溪流,一頭扎進這自然的懷抱在鄂渝陜交界的秘境中。讓身心被清涼浸潤把夏天過成最愜意的模樣,留下一段難忘的避暑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