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新聞網(wǎng)訊 記者 張亞楠 見習生 王曉云 報道:當蟬鳴撕開七月的竹溪,溽熱蒸得人食欲懨懨時。東門老街的煙火氣已在晨光中蘇醒,老街總飄著一股勾人的香那是油潑辣子潑在涼皮上的焦香。

竹溪地處秦楚邊關,這方土地上的飲食文化天生帶著兼容并蓄的氣度,而扎根東門老街十六載的“正宗陜西涼皮”店,正用一勺油亮醇厚的油潑辣子,在鄂西北的晨霧里,熬出了獨屬于自己的江湖地位,讓秦楚邊關的食客們吃出了地道的西北魂。

循著油潑辣子的香氣拐進東門老街內街,紅底金字的招牌在晨光中格外醒目。這家店雖不足三十平方米,卻已是東門老街上的第二家店,墻面上的菜單圖文并茂地訴說著美食故事,味道和口感原汁原味,始終未變。


“從洗面到蒸制,整整十三道工序。”店主黃海燕的陜西口音里夾雜著竹溪味,指尖拂過蒸籠的紋路。這位來自關中的手藝人,自小在灶臺邊看父輩制作涼皮,如今將兩代人的手藝帶到了竹溪。

△陜西涼皮店店主 黃海燕
天未破曉的廚房里,她和丈夫便開始了每日的勞作。面粉加水揉成面團,在清水里反復搓洗至淀粉與面筋分離,沉淀后的淀粉水舀入蒸盤,在滾水中搖晃出勻薄的圓餅;案板上的涼皮被劃成細條,半張正好裝成一碗;黃瓜要根根挑揀,越新鮮越爽口;綠豆芽提前用水焯過,濾水后存放備用。最見功夫的是那碗油潑辣子——精選秦椒磨成的辣椒粉,用八成熱的菜籽油分三次潑制,激發(fā)出焦香卻不灼喉的層次,這是讓老食客們魂牽夢繞的“靈魂調料”。還有那醋汁蒜水也是涼皮的點睛之筆,需要熬制放涼,一碗幾勺、放多放少格外講究。


只見老板的動作行云流水,鋪豆芽、放皮子、碼黃瓜、加面筋,澆上秘制料汁,最后一勺紅彤彤的辣子淋上去,瞬間香氣炸開。夾起一筷入口,黃瓜的脆、面筋吸飽的湯汁、涼皮的爽滑在舌尖打架,不知不覺就碗底朝天。

除了涼皮,現(xiàn)烤的肉夾饃也是必點。后廚的烤爐正散發(fā)著麥香,現(xiàn)揉的面團被盤成螺旋狀,貼在爐壁上烤出金黃的虎皮紋。鹵肉用的是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在老湯里慢燉四小時,筷子一戳便骨肉分離。剁肉時特意留些肉汁,與青椒碎一同填入酥脆的餅中。咬下去的瞬間,餅皮發(fā)出“咔嚓”的脆響,肉汁順著嘴角溢出,肥而不膩的口感讓竹溪人足不出城便嘗到了潼關的地道風味。

資深食客自有搭配妙法——涼皮配現(xiàn)磨豆?jié){,豆香中和了酸辣的刺激;肉夾饃配冰鎮(zhèn)酸梅湯,甜酸解膩;若是夏日傍晚來,還能要上一瓶冰啤酒,看辣子油在暮色里泛著紅光——這方小店里,藏著陜味與鄂西北飲食的奇妙對話。
△顧客 王女士
△顧客 肖海寬

“高峰期一天能賣200份!”黃海燕笑著說。有熟客來店,黃海燕不用多問便知誰要大碗、誰多放辣、誰不要面筋。就像這碗涼皮,十六年如一日的新鮮食材與手作溫度,早讓秦楚邊關的煙火氣,在竹溪人的餐桌上扎了根。


在快節(jié)奏的當下,這家小店如同時間的注腳。十六年的堅守里有凌晨三點揉面的星光、有老客帶走涼皮時叮囑“多放辣子”的熟稔更有竹溪人對地道風味的執(zhí)著。若你途經(jīng)東門老街不妨推門而入,看一碗涼皮如何在竹溪的晨光里用柔韌的姿態(tài)連接著千里之外的關中往事,又用包容的味道溫暖著每一個清晨的胃。這碗涼皮的故事還在繼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