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六月,夜幕降臨的武陵不夜城燈火次第點亮,翠綠色樹上掛著復古暗紅的燈籠,映照著黛瓦磚墻,現代的燈光秀與古風建筑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
在這樣一座承載著歷史與鄉愁的街區中,一家名為“臘么有戲”臘肉特產館格外吸引游客目光,仿佛是思念家鄉的情感寄托,又或是小城專屬的美食名片,總閃耀著地道的光芒。
走進店內,充滿濃郁鄉村風格的暖黃色墻紙寫下了歲月摩挲下的斑駁,讓人仿佛一下置身于兒時與爺爺奶奶一起住的土坯房,年代感點燃了心中的記憶。
撲面而來臘肉的醇香,散發著經過歲月沉淀的味道,那是親人手心的溫度,是游子心中最深的思念。墻壁上紅彤彤的干辣椒和帶著陽光味道的瓜果,留存的是時間醞釀的精華。
這家店里的臘肉自開業之前,就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選品之旅,店長親自深入竹溪各鄉鎮,尋找食材和手藝都近乎完美的農戶家中進行批量采購。其中一家貨源的臘肉手藝傳承了半個世紀,老爺爺的眼睛因為常年在熏房作業已經看不清字了,但依然熱愛并堅持,這份匠心是臘肉好吃的靈魂。他堅持古法熏臘肉,精選竹溪本地土豬,抹糧食酒、放花椒面等香料后用土木灰熏制數道。為了保證臘肉可以耐住現在的高溫,臘肉的每一個縫隙都經過特殊處理才不會生蟲。
除了各種臘肉臘腸外,還有特色精選香菇、木耳、泡椒、醬個兒、鮮竹筍等優質農特產品供游客選擇,每一種都是地道的農家味道。
鄉愁是一種獨特的味道,這里的每一塊臘肉都經過精心挑選,選用新鮮的五花肉,配以傳統工藝腌制、風干,再用果香濃郁的木材慢慢熏制,使其呈現出琥珀色的光澤。古法熏制的臘肉入口即化,肥而不膩,瘦而不柴。一塊來自深山的臘肉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一種情感的寄托。
在這家店里,臘肉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記憶的載體。它承載著竹溪人對家鄉的眷戀,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小時候,母親總會在廚房里忙碌,將臘肉掛在屋檐下,等待冬日的來臨。那時的臘肉,是節日的象征,是團圓的象征,是家的味道;如今,即使身處異鄉,只要一口臘肉,便能喚醒心中最柔軟的角落。
當不夜城的燈火點燃夏夜,戲曲聲縈繞在耳畔,常態化演出吸引來了一波人流量高峰,也是這家臘肉館客流最多的時候。不少游客都會駐足在這家戲曲與鄉愁融合的土特產店,挑選一份來自深山好物,一份家的味道,讓家鄉時刻與自己同在。
“臘么有戲”臘肉館還特別推出了以臘肉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將非遺文化與國潮結合,賦予了臘肉新的生命力。這些文創產品不僅美觀實用,更承載著竹溪的文化底蘊,讓每一位顧客都能在購買中感受到一份獨特的文化氣息。
在這里選購的是對鄉愁的深情回望,是對傳統文化的深情傳承。這家臘肉館,用臘味勾勒出竹溪的輪廓,也勾勒出游子的心路,每一口臘肉,都是對家鄉的思念,每一次品嘗,都是對傳統技藝的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