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春風吻醒秦巴山地的層巒,當春光浸染鄂西北的溝壑。竹溪——這座隱匿于鄂、渝、陜三省交界的“自然中國心”,正以一桌桌活色生香的宴席等待游人用味蕾解鎖她的千年密碼。這個“五一”不妨循著酸辣鮮香的軌跡,走進北緯31度的味覺秘境。

竹溪早餐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餐也是一天三餐中最為重要的一餐,竹溪人愛吃,也會吃,對早餐自然是毫不馬虎。在竹溪,吃早餐被親切地稱為“過早”。說到過早,怎能不提東門老街?東門老街于今日(5月1日)開街,這是一條以美食為主的商業街區,美食種類涉及早餐、甜品、咖啡、麻辣燙、火鍋、燒烤、蒸碗……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到的,“吃貨們”,趕緊去報到吧~




竹溪與渝、陜交界,縣內居民祖籍多由四川、重慶、陜西、江西、湖南和湖北黃州、襄陽等地移居而來,在飲食文化上,也融合了多地的精粹。

地點/龍王埡茶場
圖源/小紅書@慢時光
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一方面多省市飲食愛好和烹飪特色的交匯融通、相互取長補短,另一方面竹溪特色鮮明的物產,內在品質不可替代,最終形成了竹溪兼容貫通、獨具特色的烹飪美食和佳肴。

地點/竹溪縣匯灣鎮
圖源/小紅書@橫須賀Sir
一日之計在于晨,早餐也是一天三餐中最為重要的一餐。
竹溪人愛吃,也會吃,對早餐自然是毫不馬虎,在竹溪,吃早餐被親切地稱為“過早”。

圖源/小紅書@蝦仁不眨眼
竹溪的早餐,種類多樣,口味獨特,本地人離家回鄉,首先便是要將各種早餐吃個遍;外地人欲到竹溪,第一件事也是打聽竹溪哪家的早點最好吃。可見早點,也已成為竹溪的一個小招牌。
今天小編帶你“一網打盡”竹溪各類早餐美味。
一盤小籠包,再來兩勺辣椒醬

圖源/小紅書@呆呆
這里用“搶”字可真是一點也不夸張。你在別處吃小籠包,那便是真正意義的“小籠”包,十個一籠,規規矩矩,配上一個盛醋的小碟,吃得斯文,吃得別致。

圖源/小紅書@愛喝椰乳
而在竹溪,你若是講斯文,論形象,那你是永遠也吃不到美味的小籠包的。竹溪的小籠包可不是一小籠一小籠蒸出來的,而是一大鍋一大鍋的。每逢鍋里冒出濃厚的白氣兒時,周圍已經圍滿一圈端著盤子的人們。

圖源/小紅書@吹圈圈
待到鍋蓋一揭,那手就爭先恐后往前伸,口中連聲大喊“我要十個,我要十個!”“我要十五個!”“我四十個打包帶走,四十個噢……”不出一分鐘,一鍋包子已經哄搶一光。
剛出鍋的包子,潔白松軟,餡兒鮮,汁兒香,淋上兩勺辣椒,再配些許榨菜絲,那簡直是人間美味。

圖源/吃一口十堰
竹溪的辣椒醬也是風味獨特,不同于別處,酸辣濃稠,十分開胃。愛吃辣的人,先將包子咬上一口,漏出一個洞,再舀上一小勺辣椒醬灌進包子里,那滋味,恕我詞窮,無法言喻了。

圖源/吃一口十堰
香糯麻辣炒米粉,夢牽游子異鄉人

圖源/小紅書@鍋小美
每次離家數月,就分外想念竹溪的炒米粉。不同于南方細圓形米粉,竹溪的米粉,俗稱面皮子,是切出來的寬條。都是店家用米漿現蒸出來現炒,保證食材的絕對新鮮。

圖源/小紅書@張希帶你吃十堰
竹溪人口味較重,即使是早餐,也是辣味十足。炒米粉中配有青菜,綠豆芽,也可加入肉絲,辣椒粉花椒粉蔥花兒那都得放足了,才能炒出一盤香糯麻辣的米粉。

圖源/小紅書@momo
西關菜市場有一家味道較正的炒米粉,在菜市場入口處,都能聞到陣陣香味兒撲鼻而來。夏天的時候,人們也將米粉用來涼拌,酸辣可口,唇齒留香。

格格吉祥,恩寵胃腸

圖源/小紅書@張希帶你吃十堰
這“格格兒”當然不是指清朝的公主,它原是來自重慶梁平區的一道小吃,就是洋芋塊做底子的一小蒸籠辣味的粉蒸排骨(或肥腸)。

圖源/小紅書@小方不慌
爐子上的小蒸籠往往多層摞起來,竹溪人俗稱一層為一“格格兒”。這“格格兒”里的肉或肥腸,爽滑細嫩,入口微辣,更有香味從鼻腔里往外冒。

圖源/小紅書@等風也等你
“格格兒”入鄉隨俗,如今成了竹溪的特色早餐。一碗炸醬面配一籠“格格兒”,是竹溪人早餐特有的“儀式感”。

一口牛肉火燒,叫你渾身發燥

圖源/小紅書@娜在這里
沒錯,牛肉火燒真有這效果!記得小時候,它被叫作油饃、油餅。里面的餡兒是牛肉加蘿卜,裹于面中,炸至金黃,外酥里嫩。

圖源/吃一口十堰
如今,竹溪人的嘴是越來越“挑”,開始有了純牛肉餡兒,還有羊肉餡兒的。牛肉本是熱性食物,餡中又加足辣椒麻椒,濃郁的牛肉香,勁爽的麻辣味兒,可謂是讓人過足了癮。
豆腐腦泡油條,永不過時的經典佳肴

圖源/小紅書@吹圈圈
豆腐腦清爽滑嫩,油條松脆柔韌,這二者搭在一起卻是極妙的組合。

圖源/小紅書@11個晴天
剛炸出來的油條,就著熱氣,揪成小段,放入豆腐腦中,稍微一泡即可,喜甜之人,可加入一勺白砂糖,喜辣之人,便淋一勺辣椒醬,各有風味,百吃不厭。作為一道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美味,經久不衰,可謂傳統經典早點。

白白糯糯好姑娘,出門一碗圖吉祥

圖源/小紅書@E大調
碗糕是竹溪著名的一種民間特色風味小吃,擁有悠久的歷史。色澤雪白,口感軟糯,味甜不膩,不僅富有營養,還有保骨健腸、生津止渴之功效,深受食客喜好。

圖源/小紅書@包子
據說從明朝年間開始,竹溪人入川挑鹽,下武昌販布或外出求學,在臨行前都要吃一碗碗糕,以示出門吉利,辦事圓滿。總之,吃油了吃辣了,清甜的碗糕十分適合調劑口味兒。

打得一手好餅子,吃得滿嘴留渣子

圖源/吃一口十堰
竹溪的芝麻餅子,也是每次當地人外出愛攜帶的美食。這里的方言很有意思,不叫餅子,也不叫烤餅子,而叫“打”餅子。芝麻餅子口味有甜有咸,通常,方形為咸,圓形為甜,咸味的可將外殼劃開,里面包入榨菜絲以調味。

圖源/吃一口十堰
圓糖餅、方咸餅,兩種口味都經過多年驗證,酥脆掉渣。剛好的甜,恰當的咸,配上酥脆又軟嫩的口感,簡單的餅,有不簡單的味道,就一句話——吃了還想吃!

有一種記憶,叫“荷葉里烤出來的漿粑饃”

圖源/小紅書@杰子.英杰
對漿粑饃最早的記憶,是孩童時期。那時候的漿粑饃,是用荷葉包裹著纏緊,放入炭火中烤出來的。

圖源/小紅書@雪雪 Mimi
那發酵過的苞谷漿酸香味兒,加上悠悠的荷葉香,記憶中的味道,至今還在口中清晰地回蕩。色澤金黃,香甜無比,除了早餐,漿粑饃在酒店宴席上,也是很受歡迎的主食。

圖源/小紅書@杰子.英杰

除此之外
你還知道什么竹溪早餐美食呢?
合渣
口感清香而粗柴,已逐漸成為崇素人士和返璞美食者的鐘愛。


油層兒
“油層兒”是流傳了數百年的竹溪傳統小吃,剛出鍋的油層兒外焦里嫩,香甜適宜 、鄉味十足。
甜漿子
正統的甜漿子是農村打豆腐的時候,用新鮮的豆漿加上大米,在柴火灶上小火慢煮慢燜而成的。甜漿子口感細膩香醇,很對老年人的胃口。


油炸角兒
油炸角兒色澤金黃,豆餡酥甜可口 ,菜餡鮮香脆嫩,創制于唐代。
懶豆腐
竹溪懶豆腐是用大米與豆腐腦混合煮制而成。食用時以紅辣椒汁加香油、食鹽、香菜作調料,食之入喉柔滑鮮嫩,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


鍋盔饃
鍋盔饃面硬饃厚,很容易烙煳,竹溪人就把鍋盔饃烙至八九成熟時,放到紅火灰里燒,使饃饃多面受熱,再配以黃豆醬,美味可口 。
綠豆丸子
綠豆丸子是竹溪的特色美食,浸泡好的黃豆和綠豆打至細膩,加上食鹽、胡椒粉攪拌均勻,全程開小火慢炸至表面金黃,美味的綠豆丸子便出鍋了。

竹溪美食
竹溪蒸盆
是竹溪民間美食文化的創新
它以獨特的烹調方式
將各種原料集于一盆
使它們在色香味上達到高度融合
數百年來經久不衰
竹溪蒸盆是一道
招待貴賓、好友的美味佳肴



竹溪生態環境優美
食材新鮮無污染
以綠色健康為原則
烹制出美味又營養的佳肴
竹溪菜系深受鄂、渝、陜等地
飲食文化影響
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口味
以麻辣、酸辣、鮮香為主
讓人一嘗難忘
↓↓↓

竹溪蒸菜





辣椒燜土雞


蒜苗炒臘肉


香椿炒土雞蛋


洋芋粑粑


酸辣子炒魔芋絲


酸韭菜辣子炒肉絲


炒豬血粑


近日
竹溪餐飲行業協會
聯手十堰市餐飲業協會
舉行“我最喜愛的竹溪小吃”評選活動
快來為你喜愛的竹溪小吃
投票打call吧











